瑟() 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130,殷 子用我瑟若。 按: 象古代樂器形。
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372,殷 子辛瑟用子眔。
郭店楚墓竹簡·六德30,戰國 宗族(瑟)(朋)(友)。 按: 楚簡“瑟”作“”。
郭店楚墓竹簡·性自命出24,戰國 聖(聽)(琴)(瑟)之聖(聲)。 按: 楚簡“瑟”作“”。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孔子詩論14,戰國 (以)(琴)(瑟)之敚(悦)。 按: 楚簡“瑟”作“”。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性情論15,戰國 聖(聽)(琴)(瑟)之聖(聲),則悸女(如)也(斯)難(歎)。 按: 增必聲。
魯相韓敕造孔廟禮器碑陽,東漢 樂之音苻,鐘磬瑟鼓。 按: 从二王,必聲。
元固墓誌,北魏 蕭瑟寒原,邅迴芒路。
元賢墓誌,北齊 蒼芒寒阜,蕭瑟荒原。 按: “必”省形作“心”。
高懲墓誌,唐 中堂祖載,外野蕭瑟。 按: 增“風”。 《説文》: “瑟, 庖犧所作弦樂也。 从珡必聲。 , 古文瑟。” “瑟”字甲骨文象古代樂器瑟之形。 《説文》古文同此。 楚簡作“”, 象形,或省形。隸變訛作二王,或爲珡之省形,增“必”爲聲符。 “瑟”爲古時一種撥絃樂器。石刻文獻“瑟”借作蕭瑟,蓋風吹林木如鼓瑟然,故形容凄涼貌。
瑟★常◎常sè形声,从珡(qín,“琴”的本字)省,必声,一种古代拨弦乐器。瑟瑟,拟声词,形容风声或其他轻微的声音,也形容身体战抖的样子。 瑟篆隶sè【析形】形声字。小篆字形从琴,必声。 【释义】《说文》:“庖牺所作弦乐也。”本义是一种拨弦乐器。春秋时已流行,常与古琴或笙合奏。形似古琴,但无征位,有五十弦、二十五弦、十五弦等种。每弦有一柱,上下移动,以定声音。琴瑟常并提。 【shape analysis】It is the pictophonetic character. In small seal script the meaning is related to琴(qín, a seven—stringed plucked instrument). It sounds like 必(bì). 【original meaning】 A kind of plucked string instrument. It was prevalent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usually cooperated with Gu Qin (a seven—stringed plucked instrument in some ways similar to the zither) or Sheng( a reed pipe wind instrument).Its shape is similar to Gu Qin with fifty or twenty—five or fifteen strings. Each string has a pillar. 瑟金文;篆sè[玨(絃樂器上弦與徽的象形)+宓(發明者的名字)→瑟(《説文》:“瑟,庖犧所作弦樂也。從珡(qín),必聲。”瑟,撥絃樂器,比琴弦多〈多達16或25弦〉,但無徽位。篆文瑟,應是“從玨從宓”。庖犧即伏羲氏,又名宓犧、伏犧。中國神話認爲他是人類的始祖,教民結網,從事漁獵畜牧,又是瑟的發明者。瑟在楷化時訛省了“宀”使其成爲“從玨從必”的瑟。由此看來,這是爲了紀念“瑟”的發明者宓犧(庖犧)而構字,正如爲了紀念孫臏,把膝蓋骨叫作“髕骨或臏骨”有相似的意義。相傳“琴”是神農氏發明,神農是傳説中農業和醫藥的發明者,當在伏羲之後。因此,琴的發明應在瑟後。所以段玉裁認爲:“玩古文琴瑟二字。似先造瑟字,而琴從之。”瑟的發聲悠長而顫動,故用以形容自然界發出的顫音〈秋風瑟瑟〉。)] 《詩經·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夫妻父子互相親,好比瑟音和琴音。) 瑟siet[甲骨] [金文] [小篆] 《說文》: ,庖犧所作弦樂也。 从珡, 必聲。 , 古文瑟。(十二篇下) 古文字形作瑟調弦處之形。 瑟*sè(13画)
【提示】两个“王” 并立于字上时,左边的王的末笔,宋体不变提,楷体改提。 *瑟sè13画 王部 古代拨弦乐器,像古琴: 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