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 甲骨文合集14173,殷 貞畏其㞢𡆥。
甲骨文合集17442,殷 癸未卜, 王, 貞畏夢。 余勿。
大盂鼎,殷周金文集成2837,西周早期 (畏)天(威)。
毛公鼎,殷周金文集成2841,西周晚期 (畏)不睗(易)。
駒父盨蓋,殷周金文集成4464,西周晚期 㒸不敢不□(畏)王(命)逆見我。
王子午鼎,殷周金文集成2811,春秋中期或晚期 (畏)(忌)趩趩。
陳𫎒簋蓋, 殷周金文集成4190,戰國早期 (畢)(恭)(畏)忌。
郭店楚墓竹簡·五行36,戰國 嚴而畏之, (尊)也。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容成氏50,戰國 天𨟻(將)(誅)焉, 𫊟(吾)(勴)天畏(威)之。
睡虎地秦墓竹簡·日書甲種24背,戰國至秦 故丘鬼恒畏人,畏人所,爲芻矢以鳶(弋)之,則不畏人矣。
張家山漢簡·奏讞書144,西漢 民心畏惡,恐弗能盡偕捕,而令爲敗,幸南郡來復治。
漢印文字徵 三畏私印。
漢印文字徵 贾畏。
雁門太守鮮于璜碑陰,東漢 單于怖畏,四夷稽顙。
高陽令楊著碑陽,東漢 德以柔民,刑以威奸,是以黎庶愛若冬日,畏如秋旻。
元悌墓誌,北魏 百姓歸仁,畏之若電。
西門豹祠堂碑陽,北齊 畏威仰德,堅碑在□。
趙朗墓誌,隋 冬而能思,夏便可畏。
元鍾墓誌,隋 畏知逾顯,欲遏彌彰。
石臺孝經,唐 是以其民畏而愛之,則而象之。
石經九經,唐 畏,音尉。
王府君墓誌,唐 申令畏威。 《説文》: “畏, 惡也。 从甶, 虎省。鬼頭而虎爪, 可畏也。 , 古文省。 ” 甲骨文从鬼持卜(攴省)。羅振玉云: “鬼而持攴,可畏孰甚。”説可從。戰國楚簡或改“卜”爲“止”,秦簡又進而割裂字形,把表示身體的部分與首離析,而與“止”組合,遂令“畏”下部類化,與“長”下部相同。
畏★常◎常wèi表意,甲骨文、金文1从鬼从攴,象鬼持杖之形(一说从鬼从卜),金文2、小篆字形稍变,隶定为“畏”。本义为令人惧怕,引申为令人敬服、可怕的等。 【辨析】 ❶以“畏”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一般读wei,但声调不同。wèi:喂∣wēi:偎、煨、隈∣wěi:猥。 ❷畏/惧/恐 见220页“恐”。 ❸畏/威 见424页“威”。 畏wèi(甲) (篆) 甲骨文、金文为会意字,右边的人戴着鬼面具,左边像手执棍棒,意为使人畏惧。近“威”之音。作声符生成的字有: wei 阴平:偎(依偎) 隈(“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刘禹锡《浪淘沙》) 煨(用文火烧熟或加热的烹饪技术) 上声:猥(猥琐) 去声:喂(喂养) 畏(wèi)从甶,从虎省。鬼頭而虎爪,可畏也。 *畏wèi9画 田部 (1) 害怕;恐惧: ~惧|~难情绪|~罪潜逃|无私无~。 (2) 敬佩: 严师~友|后生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