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 ) 甲骨文合集13465,殷 貞疑隹㞢霾。 按: 象人回首旁顧之形,表示“不定”之意。手下增豎筆,表示手有所倚。
 甲骨文合集23559,殷 癸未卜,疑,貞王正不若。
 甲骨文合集32908,殷 貞疑𠂤。
 甲骨文合集12532,殷 貞今……王曰: 疑。 按: 追加動符“彳”。
 亞父乙𠤕簋, 金文總集1971, 殷 亞{父乙}𠤕。 按: 訛變匕符。
 亞㠱侯𠤕父乙簋, 殷周金文集成3504,西周早期 亞{㠱𥎦(侯)}𠤕父乙。
 亞㠱𠤕作父乙簋, 殷周金文集成3505,西周早期 亞{㠱}𠤕乍(作)父乙。
 伯疑父簋蓋,殷周金文集成3887,西周晚期 白(伯) (疑)父乍(作) (嬣)寶𣪘(簋)。 按: 从辵𠤕聲, “牛”爲追加聲符。
 商鞅量,殷周金文集成10372,戰國 灋度量則不壹歉疑者。 按: 从𠤗, 追加子旁。
 睡虎地秦墓竹簡·秦律十八種172,戰國至秦 其有所疑,謁縣嗇夫,縣嗇夫令人復度及與雜出之。 按: 从子𠤕聲。
 關沮秦漢墓簡牘·周家臺三零號秦墓簡牘·日書209,秦 占獄訟,疑。 按: 从𠤗从子。“𠤗”右之“匕”訛作“止”。同《説文》小篆。
 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西漢 不擅斷疑。
 居延新簡EPF22.30,西漢 疑非。
 漢印文字徵 張不疑。
 漢印文字徵 李開疑印。
 漢印文字徵 任不疑。
 漢印文字徵 董疑。
 校官潘乾碑,東漢 咨疑元老,師臤作朋。
 樓蘭殘紙·孔紙35,漢晉 舉動多疑。
 高淯墓誌,北齊 請或必辯,稽疑則折。
 卜鑒墓誌,隋 督察若神,糺舉疑聖。
 朱氏墓誌,隋 來謂淩波,去疑升月。
 王頠墓誌,唐 加以卻背邙山,還疑陟岵。
 碧落碑,唐 金真摛耀,疑金闕之易奔。 《説文》: “疑,惑也。从子、止、匕,矢聲。” 甲骨文象人回首旁顧之形,“疑”之初文。或手下加豎筆,表手有所依。或追加動符。金文多傳承此形, 或訛變分出匕形; 或从辵𠤕聲, 復加“牛”爲聲符; 又或从𠤗, 追加子旁。“𠤕、𠤗、 疑”古本一字。 隸變之後, “𠤕、𠤗”所从構件, 皆甲骨文“疑”之訛變。 睡虎地秦簡文字从子𠤕聲。 周家臺秦簡文字从子从𠤗。 漢簡文字从止, 或爲金文 “辵”之省形。石刻楷字傳承,或寫作 “之”。幾經訛變,構字理據喪失,故楷字多訛變。 “疑”字甲骨文、金文多用爲人名或族名。商鞅量爲 “疑惑”。秦漢以降文獻皆用本義。
疑★常◎常
yí表意,甲骨文1、金文1本象人持杖出行而仰观天色之形,表示担心会下雨而有所疑虑;甲骨文2、金文2增彳或止,彳或止指道路或出行;小篆字形稍变,隶定为“疑”。本义为疑惑不解,不能确定,引申为不相信、疑似、使人迷惑的、无法确定的、难以解决的、疑难问题等。 【辨析】 以“疑”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读音不同。yí:嶷∣nínɡ:凝。 疑yí (甲) 《说文》:“疑,惑也。”甲骨文只有右边那一半,画的是一个左顾右盼的人,表示心存疑惑。金文加了“牛”,郭沫若说“牛”是表声符号。小篆变为“矣”,表声。沈兼士认为是形声字,以“医”省作声符。(见《广韵声系》774页)生成的字有: yi 阳平:嶷(九嶷山) 去声:肄(肄业) nǐ 擬(简化为“拟”,拟定) níng 凝(凝集) 相关链接 礙(ài,简化为“碍”,阻碍)的读音可能与“欵”相关。但《集韵》说:“鱼其切,音‘疑’。”存疑备考。碍,形声字。右边本读ài。《说文》:“止也。”《康熙字典》“寸”部收有此字,现已失。简化字“碍”取“礙”字左边为形符。
疑 (yí)从子、止,匕、矢皆聲。 【按】疑,《説文》:“惑也。” 疑yí(14画)
  【提示】左上的匕,不要错写成“七”。矢,位于字或部件的左边时,末笔的捺改点。 *疑yí14画 匕部 (1) 难于确定或决断:~惑|~难|~案|迟~。 (2) 不大相信; 猜度(duó):~心|可~|猜~|深信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