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现代汉字的字体现代汉字指现代通用的汉字,其字体有印刷体和手写体的区别。它们都是在楷书基础上改变了一些笔形。 印刷体常用的有: 宋体,是起源于宋代雕版印刷时通行的一种印刷字体。又叫老宋体、古宋体、灯笼体。宋体字的字形方正,笔画横平竖直,横细竖粗,棱角分明,结构严谨,整齐均匀,有极强的笔画规律性,从而使人在阅读时有一种舒适醒目的感觉。在现代印刷中主要用于书刊或报纸的正文部分。仿宋体,又叫真宋体。是采用宋体结构、楷书笔画的一种较为清秀挺拔的字体,笔画横竖粗细均匀,常用于排印副标题、诗词短文、批注、引文等,在一些读物中也用来排印正文部分。长仿宋体,类似仿宋体,只是变仿宋体的正方形为长方形。楷体,又称活体,是一种模仿手写习惯的字体,笔画挺秀均匀,字形端正,广泛地用于学生课本、通俗读物、批注等。黑体,又叫黑头字、方头字、方体字或等线体。是一种字面呈正方形的粗壮字体,字形端庄,笔画横平竖直,笔迹全部一样粗细,结构醒目严密。黑体适用于标题或需要引起注意的醒目按语或批注,因为字体过于粗壮,所以不适用于排印正文部分。 印刷体根据字体大小编为各种型号,这些型号叫字号。字号是区分文字的大小的一种衡量标准,国际上通用的是点制,在国内则是以号制为主,点制为辅。 号制是采用互不成倍数的几种活字为标准的,根据加倍或减半的换算关系而自成系统。常用的字号从大到小有: 初号、一号、二号、三号、四号、小四号(新四号)、五号、小五号(新五号)、六号、七号等十种。字号的标称数越小,字形越大,如四号字比五号字要大,五号字又要比六号字大。 点制又称为磅制 (P),是通过计算字的外形的 “点”值为衡量标准。根据印刷行业标准的规定,字号的每一个点值的大小等于0. 35mm,误差不得超过0. 005mm,如五号字换成点制就是等于10.5点,也就是3. 675mm。外文字全部都以点来计算,每点的大小约等于1/72英寸,即等于0.35146mm。 手写体楷书比印刷体楷书自由,笔形和结体都有一定的灵活性,手写方便,风格各异。 现代汉字为当前正式使用的规范汉字。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简化汉字、废除异体字、整理印刷通用汉字,现代汉字变得更加简洁,更加便于学习和使用了。 各种字体和字号表如下:
宋 体 汉 字 知 识 仿 宋 体 汉 字 知 识 长仿宋体 汉 字 知 识 楷 体 汉 字 知 识 黑 体 汉 字 知 识
初号 | 汉 字 知 识 | 一号 | 汉 字 知 识 | 二号 | 汉 字 知 识 | 三号 | 汉 字 知识 | 四号 | 汉 字 知识 | 小四号 | 汉 字 知识 | 五号 | 汉 字 知识 | 小五号 | 汉 字 知识 | 六号 | 汉 字 知识 | 七号 | 汉 字 知识 |
现代汉字有以下特点: 字有定笔。每个规范汉字的笔画是有定数的,不能多一笔也不能少一笔,笔画增减就会变成另外一个字或错字。如: 弋—戈、奈—柰、史—吏、兮—分、九—丸、氏—氐。 笔有定形。现代汉字每种笔画都有其固定的笔形,有些笔形有区别形义的作用。如:天—夭、寸—才、千—干—于、子—孑、儿—几、手—毛、申—电、见—贝、士—土。 笔画组合有定式。现代汉字笔画组合成字大致有下面4种方式: a. 笔画相离,如:川、三、八; b. 笔画相交,如: 十、义、丈、七; c. 笔画相切,如: 人、入; d. 笔画相接,如: 弓、凹、凸、丐、丑。 笔有定序。现代汉字书写讲求笔顺,以求书写快速、正确及美观。 以上所述,是现代汉字独体字笔画构字规则,这个规则同样适合于合体字。[8] 从殷商古文字到现代简化字,汉字的演变从未真正越出源自图画的衍形轨道。文字字形体态的发展,通常以字体(标准正体)与书体(书写体)的相互作用和转化的运动过程为其直观表象: 字体以规范统一为目标,以方便识读从而发挥其交际效能,而书体则以灵活随意为指归,以求得书写(含契刻或镌刻)的快捷。于是,要求固定不变的字体与需要多变不定的书体便无可避免地发生矛盾与对立,进而导致运动与变化: 某一字体一经确立而被投入书写,便被演绎为若干书体; 书体一旦普及,又总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字体以为规范。显然,在成熟的楷书形成以前,字体与书体的矛盾运动曾在汉字的发展中正常进行。然而,楷书既成,这一运动进程即告中断: 字体的运动在楷体的停靠站上常驻不动,书体的演变虽仍在继续,也因相应字体稳定的张力而被规定在一定的范围以内。于是乎,汉字体态的运动便在一个抽象而又自由的线结构的层面上获得了相对静止。
注释[1] [日]藤枝晃. 汉字的文化史[M]. 北京: 新星出版社,2005. 5: 19. [2] [3] [5] [6] [7] 刘志基. 汉字——中国文化的元素[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 36、40. [4]徐志奇. 文字学[EB] . http://www.gxtvu.com.cn/eduwest/web_courseware/chinese/0209/page/neirong/503. htm#. [8] 宋均分. 汉语文字学[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0: 5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