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盘, 甲骨文; 金文; 篆pán[般(聲符)+皿(意符)→盤(《説文》:“盤,承盤也。從木,般聲。鎜,古文從金。盤,籀(zhòu)文從皿。”凡,爲盤字的初文,後訛變爲“舟”,就失去了原音原意。由於制盤時的旋轉引申爲盤旋,又因制盤時須刮去部分坯土,又引申爲盤剝。盤,爲扁平廣口盛器,因爲家家都有,所以“平凡”。又逐個清查〈盤點〉。)] [唐] 劉禹錫《望洞庭》:“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裏一青螺。”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六五回):“艄公盤將來,去頭邊只一揑,覺道是金帛之物。” 郭沫若《洪波曲·第三幕》:“小園場生滿半人高的白蒿,笨重的盤磨衰頹地睡在草莽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