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汉字 省視 省则于风,视远唯明
释义

省視 省则于风,视远唯明



(甲)


省则于风,视远唯明。“省” 与 “视” 原本都是有相当文化含量的汉字,是人类认识事物颇有境界的两个字。从造字者的创意,到后来社会对它的应用,一路风光下来,含带与渲染,很是有些哲学与人文的色彩。

“省”和“视”都以眼目的“目”作为字根而孳乳的汉字,是字根孳乳法的结果。“省”和“视”都以“思”为声母,同声同源,同出于人们对于不同事物采取不同视角进行观察所产生的不同感觉而创造出的不同义域的汉字。


甲骨文的 “省”,从目,目上一形似射线状的三股叉。 对于“”这里有两种解释: 一是标示目光所及的三个角度,正面、左侧和右侧,用时下的语言来表述,即全方位、多角度,给我们的启示是全面地看问题。二是与“目”为合体的“生”,“省”是“目生”的结果。
“省”殷墟卜辞用作巡察,“王勿往省黍。”“贞:王其省盂田,湄日不雨”,“贞:勿乎省牛于多奠。”这里的“省”都是记载商王巡视、省察活动的。
金文❶的“省”, 与甲骨文无别。 金文
❷的省 ()给“” 增加一八卦归藏体阴性符号 “●” 改为 “生”。小篆的“省”讹作“”。 楷书作“少目”, 仍为形声会意字。其实“少目”也有“少目”的道理。“省”首先是要看到事物,但光看并不能把握事物内在的机理、规律。所以“省”的要义不在多看,而在于由表及里的内省。
“省” 的本意是从多个方面观察事物,属于辩证法认识论范畴。 《易经·观卦》(坤☷下, 巽☴上):“象曰: 风行地上,观; 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翻译成白话文即: 从卦象上解释,风行大地乃为观卦; 先代君王仿效风吹拂大地、遍及万物的精神,察看四方各地,调研民风民俗,设置教化规范。“风行大地,观民设教”既体现“省”的本意,又不失为“省”的最高境界。可以说《易·观》的象辞是对“省”的极好诠释。
面对宇宙生命万事万物,人类生命个体的认识能力极为有限,绝不可能达到完全把握。因此,对事物的认识,强调要“省”,多察,多想,相比之下“看”并不是最重要的。甚至不看也能“省”,如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就是对一天自身言行作反思,检查是否合“礼”,故“少目”——闭目思之。
“省” (两种赋音: 一音醒,一音生”),《尔雅·释诂》: “省,察也。”从本意引申的有以下意义:
以 “西” 为声母:
(1)察看,巡视意,《史记·秦本纪》: “皇帝春游,览省远方。”
(2)顾惜,怜恤意,《汉书·霍去病传》: “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
(3)检查,反省意,《荀子·修身》: “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论语·学而》: “吾日三省吾身。”
(4)问候,探望意,《红楼梦》 第十八回: “皇恩重元妃省父母,天伦乐宝玉呈才藻。”
(5)了解,知道意,韩愈 《祭十二郎文》: “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
(6)知觉,醒悟意,如不省人事; 发人深省。
(7)记忆,回味意,许浑 《听唱山鹧鸪》: “夜来省得曾闻处,万里月明湘水秋。”
以 “生” 为声母:
(1)减少意,《孟子·梁惠王上》: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2)节约意,《左传·僖公二十一年》: “贬食省用,务穑劝分。”
(3)宫禁之地,《后汉书 · 孝顺帝纪》: “遣使者入省,夺得玺绶。”
(4)官府名,旧时中央行政机构,如尚书省、中书省、秘书省,日本现今仍外务省等。因设于禁中故会意为“少目”。
《说文》: “省,视也。从眉省,从屮。” 许慎是按小篆形体所作的解释,析形有误,释义欠佳。
“省” 后来由低俗文人杜撰了一个字: 㨘 (音醒),篡夺了擤 (手轻按鼻孔,将鼻涕排出) 的权。

“视”,甲骨文从目,从示,以目视示,示亦声,为形声会意字。“示”在夏商周三代时是子孙繁衍,宗派赓续的标意,在这里含有祭祀的意蕴。中华文化作为生命文化,古代先民已体悟到人的生命从纵向看是整体的,物质生命更是直接的血脉相传,对历代先祖的祭祀是对生命的尊重,也表示要将祖先传来的生命传承下去。“示”与“目”相组构,可会意为古人对祭祀的关注、重视。汉·郑玄 《笺》: “视,古示字也”。
金文的 “视” (), 从见, 氏声, 为形声会意字。“氏”是男性血统下延的用字,是以父系家庭为特征的子孙繁衍下续的标义,在这里仍然含有祭祀的意蕴。“氏”与“见”相组构的“视”,仍然可以会意为古人对于祭祀的关注。
小篆、楷书的 “视”,声符用字又恢复甲骨文的“示”,其基本含义是一脉相承的。
视的本意是古人对于祭祀的关注与看重,这种关注与看重,是用“视”来体现的。春秋时代以前,王朝天子诸侯,每月朔日 (即农历初一) 要祭告祖庙,然后听政理事。祭告祖庙称“告朔”,听政理事称“视朔”。“视朔”与行使政权、治理国家是一回事。《左传·僖公五年》:“五年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公既视朔,遂登观台以望。而书,礼也。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为备故也。”
译文: 五年春,正月初一,太阳低挂在南边的天空。鲁僖公在太庙听政以后,就登上高台观望云物,并加以记载,这是礼所要求的。凡是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都要这样做,这是因为要为灾荒作准备。
“视朔” 是个政治范畴,于是 “正视”、“重视”等偏于政治的概念由此而登场;“视朔”又是个哲学范畴,于是“视远唯明”、“视远察微” 的哲学概念也由此而产生。“视朔”体现“视” 的本意。
视的本意是古人对于祭祀的关注与看重,由本意引申的有以下意义:
(1)审察,《尚书·太甲》 中: “视远唯明,听德唯聪。”
(2)看待,《左传·成公三年》: “贾人如晋,荀罃善视之。”
(3)比照,《后汉书·张纯传》: “帝乃东巡岱宗,以纯视御大夫从。”这里的“视” 比也。
(4)效法,《尚书·太甲》 中: “王懋乃德,视乃厥祖。”这里的“视”乃效法意。
(5)生存,《老子》: “是谓根深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这里的“视”具生存之意。
(6)标示,《诗经·小雅·鹿鸣》: “德音孔昭,视民不恌。”这里的“视”作标示讲。
(7)任事,《左传·襄》 二五年: “崔子称疾,不视事。”古代天子临朝听政称“视朝”,周制,天子亲临国学行春秋祭奠及养老之礼称“视学”,古代官吏到任治事称“视篆”。
《说文》: “视,瞻也。” 许慎 “瞻也” 的解释虽然笼统,但是从“瞻”往上看的意蕴,与“古人对于祭祀的关注与看重”仍有某种内在的联系。
省则于风,视远唯明。“省” 与 “视” 原本都是有相当文化含量的汉字,是人类认识事物颇有境界的两个字。从造字者的创意,到后来社会对它的应用,一路风光下来,含带与渲染,很是有些哲学与人文色彩的。
随便看

 

汉语字词典包含450851条汉语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字词的释义详细解析,是汉语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23-2024 swrt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6: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