睹() 包山楚簡·文書19,戰國 義覩。 按: 人名用字。
熹平石經·周易·乾文言,東漢 [聖]人做而萬物睹。
孔羨碑,三國魏 睹廟堂之始復。
馮邕妻元氏墓誌,北魏 每覧經史,睹靖女之峻節,覿伯姬之謹重,未始不留漣三覆,慕其爲人也。
陳叔毅修孔子廟碑,隋 睹泮水而思歌,尋靈光而想賦。
蘇慈墓誌,隋 卿逢舜日之光華,睹漢官之克復。
包筠墓誌,唐 冠軍睹之,矜念孤援,見其忠赤,表達上聞。 《説文》: “睹, 見也。 从目者聲。 , 古文从見。 ” “睹”字《説文》古文从見,在楚簡文字中得到印證,而从目从見之字形歷代並見。 漢簡或假“堵”爲“睹”。銀雀山漢簡《晏子三》: “令所堵於口……”此在傳本爲《内篇諫上》第二十章,明本作: “今(按今爲令之訛)所睹於塗者,無問其鄉。”又竹簡本《晏子十》: “……鄰(吝)於財,薄乎施,堵貧窮若弗式,趨富利若弗及。”此在傳本爲《内篇問上》第二十一章,明本作: “覩貧窮若不識,趨利若不及。”
睹覩★异◎异★常◎常dǔ覩,形声,从見,者声,看见。又作“睹”,意符改为目。《异体字表》以“覩”为异体字。 【辨析】 睹/看/视/见 这四个字都有看的意思,区别在于:“睹”和“见”指看到,表示视觉行为的结果;“视”和“看”指视觉行为的动作,不涉及该行为的结果。“视”一般指从近处看。“看”本指远望,后泛指视,引申为探望、看望。 睹金文;篆dǔ[貝(意符) + 者(聲符)→睹(《説文》:“睹,見也。從目者聲。覩,古文從見。”睹:看見〈目睹、先睹爲快、耳聞目睹、熟視無睹、有目共睹、睹物思人〉。)] 《中庸·第一章》:“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所以君子在人看不到的地方也持謹慎;在别人聽不到的地方也懼怕而小心。) [西漢] 司馬遷 《史記·孝武本紀》:“自此之後,方士言祠神者彌衆,然其效可睹矣。”(從此以後,道士談論神仙的事就多了起來,可是其效果就可想而見了。) 睹*覩dǔ(13画)
【提示】者,8画,旧字形9画,日上多一点。左边的目和右下的日,中间一横宋体与两边相接,楷体与左边相接,与右边相离。 *睹〔覩〕dǔ13画 目部 看见: ~物思人|耳闻目~|熟视无~|有目共~|惨不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