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 ) 甲骨文合集32193,殷 叀刜,矢 又任 ……
 甲骨文合集5699,殷 貞其矢。
 矢伯隻作父癸卣,殷周金文集成5291,西周早期 矢白(伯)隻乍(作)父癸彝。
 宁矢父丁簋,殷周金文集成3318,西周早期 宁矢父丁。

簋, 殷周金文集成4099, 西周中期 易(賜) 弓矢束馬匹貝 (五朋)。
 伯晨鼎,殷周金文集成2816,西周中期或晚期 旅五旅 (彤弓) (彤矢)旅弓旅矢 戈 (皋) (胄)。
 不其簋,殷周金文集成4328,西周晚期 易女(汝)弓一矢束臣五家田十田。
 石鼓文·鑾車 □弓孔碩,彤矢□□。
 曾侯乙墓72,戰國 五秉矢。 按: “矢”之倒書。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孔子詩論22,戰國 《於(猗)差(嗟)》 曰: “四矢弁(反), 以御(禦)𡄹(亂)。 ”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用曰12,戰國 用曰: (舉)竿於埜(野)既出於口,則弗可悔,若矢之字(置)於弦。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凡物流形(甲本)12,戰國 天悗之矢人,是古(故)目而智(知)名, 亡耳而𦖞(聞)聖(聲)。
 睡虎地秦墓竹簡·日書甲種118背,戰國至秦 衣: 丁酉裚衣常(裳),以西有(又)以東行,以坐而飲酉(酒),矢兵不入于身,身不傷。
 馬王堆漢墓帛書·相馬經,西漢 名之曰侯矢之族。
 張家山漢簡·算數書131,西漢 程: 一人一日爲矢卅、羽矢廿。今欲令一人爲矢且羽之,一日爲幾何? 曰: 爲十二。
 泰山都尉孔宙碑陽,東漢 永矢不刊,億載揚聲。
 晉皇帝三臨辟雍皇太子再莅盛德頌陽,晉 彭濮肅慎,織皮弄服之夷; 楛矢石砮,齒革大龜之獻。
 徐君妻管洛墓誌陽,晉 其謙讓之節,柔順之行,曾無片言違慢之矢。
 檀賓墓誌,北魏 接矢徐方,交刃州境。 按: 矢字中撇畫上移。
 竇泰墓誌,北齊 捨矢如破,命的必中。
 張軻墓誌,隋 桴鼓之聲無絶,東矢之訟實繁。
 趙安墓誌,唐 遂□志畢於行陣,命窮於矢石。 《説文》: “矢,弓弩矢也。从入,象鏑栝羽之形。古者夷牟初作矢。凡矢之屬皆从矢。” 戰國楚簡“矢”字倒書。戰國以降, “矢”字逐漸定型。 中古石刻文字作 、作 , 反映了楷化記號化過程撇筆位置的不確定性。
矢★常◎常
shǐ象形,甲骨文、金文、小篆象一支有箭头、箭杆的箭形,隶定为“矢”。本义为箭,假借为发誓,与“誓”同。 【辨析】 矢/箭 这两个字最初指同一种武器,如果细分,一般竹杆的叫箭,木杆的叫矢。 矢shǐ矢,即箭,甲骨文为象形字。作意符生成的字有侯、矩、短等,作声符生成的字有: zhì 知(通“智”) 彘(《小尔雅》:“彘,猪也。”) 雉(《尚书大传》:“雉者,野鸟。”) 矢*shǐ(5画)
 *矢shǐ5画 矢部 (1) 箭: 弓~|有的放~。 (2) 〈书〉 发誓: ~口否认|~志不移。 (3) 〈书〉 通“屎”: 遗~|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