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 ) 甲骨文合集12727,殷 貞今夕卜其亦雨。
 甲骨文合集16890,殷 四日壬辰亦㞢來。
 英國所藏甲骨集1997,殷 貞𣎆不既 其亦𠦪。

戈, 殷周金文集成10635, 殷 亦。
 六年召伯虎簋,殷周金文集成4293,西周中期 亦我考幽白(伯)幽姜令。
 哀成叔鼎,殷周金文集成2782,春秋晚期 亦弗其 (墜) (蒦)。
 者𣱼鎛, 吴越文字彙編371頁,戰國早期 女(汝)亦虔秉不(丕) (經)𢛳(德)。
 郭店楚墓竹簡·緇衣10,戰國 少(小)民亦隹(惟)日悁(怨)。
 郭店楚墓竹簡·性自命出29,戰國 凡至樂必悲,哭亦悲。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競公瘧8,戰國 𥛜(詛)爲亡(無)㦹(喪)□祝亦亡(無)益□。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孔子見季𧻚子12, 戰國 亦 (以)亓(其)勿審二逃者 (以)觀於民。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用曰4,戰國 而亦不可難之。
 睡虎地秦墓竹簡·秦律十八種64,戰國至秦 亦封印之。
 張家山漢簡·算數書62,西漢 亦以一尺寸數爲法。
 居延新簡EPW.16,西漢 書亦急傳。
 漢印文字徵 徐亦世印。
 圉令趙君碑,東漢 亦難雙。
 黄庭内景經,晉 亦足以誓信九天告三官矣。
 舊館壇碑,南朝梁 並亦得道。
 元乂墓誌,北魏 田疇之謡既弭,羔裘之刺亦息。
 元朗墓誌,北魏 亦既闕止。
 吕覎墓誌,東魏 驚流洋洋,亦逝川而不返。
 竇泰墓誌,北齊 公亦志在不二。
 賈玄贊墓誌,隋 亦何代而無之。
 陳皆墓誌,唐 因之亦安。
 苗弘本墓誌,唐 公亦輙辤去之。 按: 从夕、灬。 《説文》:“亦,人之臂亦也。从大,象兩亦之形。凡亦之屬皆从亦。”指事字。大爲人形,兩點表示腋之部位,“腋”之初文。
亦★常◎常
yì表意,甲骨文、金文、小篆从大,大象正面人形,两侧的两点为符号,表示人的两腋所在的部位,隶定为“亦”。本义为腋窝(是“腋”的本字),假借为副词,表示类同或相似关系,相当于“也”“也是”等。 【辨析】 以“亦”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韵母一般读ì,但声母不同。yì:奕、弈∣jì:迹。 亦yì甲骨文为指事字,“大”是正面而立的人,臂下两点是指事,表明那里便是“腋”,“亦”乃“腋”之本字。《说文》:“亦,人之臂亦也。”借作副词,相当于“也”。作声符生成的字有: yì 弈(博弈) 奕(神采奕奕) yè 夜(参见“夜”字条) jì 迹(迹象) dí 狄(姓氏) 荻(枫叶荻花秋瑟瑟) 相关链接 “狄”甲骨文左边画的是一个人。《马王堆帛书》把“亦”字上面的“亠”省去了,隶书便变成了“火”。本是散居于中国古代北方一个民族,因为他们喜欢把“翟”(雉)的图案画在自己的衣服上,故又称“翟”(dí)。 亦 (yì)古“掖”字。掖在臂下,故以“大”爲人形,而點記其兩臂之下。 【按】亦,當是古“腋”字,本義指腋下。 243.趣談“亦”字亦,像人兩腋流汗,爲“腋”本字。因兩側對稱,借爲相同,也是(人云亦云)。
亦yì(6画)
 【提示】第三笔是竖撇,第四笔是竖钩,不要错写成亦。 *亦yì6画 亠部 〈书〉 也;也是:人云~云|~步~趋|~庄~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