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常◎常 tū形声,小篆从人,秀省声,隶定为“秃”,意符人讹为几。本义为人没有头发,引申为鸟兽的头或尾没有毛、树木没有枝叶、山上没有树木、物体尖端磨损或失去尖端等。 【辨析】 ❶以“秃”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一般读tuí:颓。 ❷在台湾,“秃”的下部是儿,不是几。秃tū字源尚无确切说法。上部的“禾”可能与“嵇”字中的“禾”一样,“象木之曲头不能上也,今俗多作‘禾’。”(《正字通》)树木的曲头光滑,有如秃顶,故下从“人”。本为“儿”,讹为“几”。作声符生成的字有: tuí 颓(颓废) *秃t’ewk[甲骨] [金文] [小篆]《說文》: , 無髮也。 从儿。上象禾粟之形,取其聲。凡秃之屬皆从秃。王育說: 蒼頡出,見秃人伏禾中,因以制字。未知其審。(八篇下) 可能表示頭髮不多,好像種植禾的行列空疏。 秃(tū)“,无发也。从人,上象禾粟之形,取其声。凡秃之属皆从秃。王育说:苍颉出,见秃人伏禾中,因以制字。未知其审。”(他谷切) 段玉裁注:“按粟当做秀,以避讳改之也。……象禾秀之形者,谓禾秀之颖屈曲下垂,茎屈处圆转光润,如折钗股。秃者全无发,首光润似之,故曰‘象禾秀之形’。……其实秀与秃古无二字,殆小篆始分之。今人秃顶亦曰秀顶,是古遗语。凡物老而椎钝皆曰秀,如铁生衣曰锈。”段玉裁说“秀”与“秃”为一字的说法尚缺乏充分依据。“秀字形体最早见于春秋时代的石鼓文,习见于战国包山楚简,上从禾,下从乃,与《说文》篆文秀字形体完全相同。而秃字形体最早见于秦印、秦陶文颓字所从,独体字最早见于汉简、汉印和《说文》小篆,但秃字上从禾,下从,与同时代的乃字形体区别明显。”[1]因此秀、秃表示秃顶义可能都是借用,本义已失。黄季刚先生讲《说文》,说太炎先生引《周礼·秋官》“髡者使守积”以说从禾从儿之意。[2]关于“秃”的结构说法不一。人头无发叫“童”;山无草木也叫“童”。如《荀子·王制》:“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杨倞注:“山无草木曰童。”清汪中《述学·释童》:“童之为言秃也,语转而异。” 秃部只有一个属字“穨”,云:“秃皃。从秃,貴声。”俗字讹作“颓”。 秃禿tū(7画)
【提示】禾,中间是竖,不是竖钩。下面是几,不是儿。 *秃tū7画 禾部 (1) 人没有头发或动物头、尾没有毛: ~顶|~尾巴。 (2) 山没有草木或树没有枝叶: 荒山~岭|~树。 (3) 物体失去了尖端: ~针|~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