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汉字 端溪石
释义

端溪石

一種硯石。產於廣東高要縣斧柯山一帶。唐高祖 (李淵) 武德年間 (618—626) 始采。北宋時大量生產,其末期漸出名材。歷經南宋、元、明、清諸代,以迄乾隆年間(1736—1795),掘出水岩大西洞美材,屬其鼎盛之時也。清季至今仍采焉,惜無往昔之優良。就其傳世品而言,此硯石無論賞鑒或實用,俱無愧至佳品也。與安徽“歙州石”并為硯石之冠。
[種類] 就采時而言,端溪石硯可分為宋硯、明硯、清硯 (亦稱古硯、明硯、新硯)諸類,又有上岩、中岩、下岩之别。就采地而言,可分為水岩、宣德岩以及如下諸種: 阿婆坑——在靈山寺之背,其上品直逼水岩。古塔岩——位於水岩坑上部,屏風背之前。後歷山——軟燥,類似蚌坑石。將軍坑——位於七星岩將軍嶺下,宋時開坑。小湘峽石——發墨甚善。朝天岩——係水坑上部之新坑,在西越山澤一帶。半道山——趙宋時開坑,非上乘也。屏風背——明·宣德六年 (1431) 開坑。蚌坑——在鼎湖山下一溪中。龍岩——最古之硯坑,李唐時開掘。麻子坑——清·乾隆間 (1736—1795),高要縣陳麻子開采。就製作而言,可大别為天成硯、雕成硯兩類。“天成硯”即在自然硯材上,略加工鑿製墨池、墨堂而成者。如卵石硯、子石硯等俱屬此類; “雕成硯”則全以人工雕琢而成,與硯材之原貌迥异矣。
[石紋] 端溪石多彩紋,世人每因其形象而命以佳名,俾便賞鑒。尤堪珍重者有六目: 石眼、青花、魚腦凍、蕉葉白、火捺、天青。另有十數目亦甚著焉。即: 冰紋——硯面顯白紋,不礙發墨。多產於大西洞。翡翠紋——上上品也。其紋鮮麗如翡翠,硬度均匀,毫不拒墨。石釘——石中所含頑硬雜質,多如釘頭聚落,亦有形美者。此乃石疵之最也。麻雀斑——形似老雀咽喉至胸之斑點,亦曰“鷓鴣斑”、“雀斑”。多見於宋、明兩代之硯材,明·萬曆(1573—1619)後之水岩,殆不觏也。黃龍紋——呈灰黄色,或如蚯蛇蜿蜒,或似飛龍腾空。其中,色若淡泥金,形態悠揚有致,鴻鴻蒙蒙者為佳品,然在墨堂則屬石疵矣。玉帶——顯白筋、青筋,或淡緑色、白色、緑色相間。呈纖長帶狀,無妨於研墨。玉點——含有白小點,不礙發墨。蟲柱——剥蝕後呈齲齒狀。此乃石中雜入土砂或溶解性异物,脱出後所留痕迹,屬石疵之優者。可利用製池,作天然硯,益添雅趣。鐵綫——帶鐵質之縱横綫紋。其袋紋未必呈鐵色,有顯黄、赤、古銅色者,石質甚堅,頗拒刀入,砥石難磨,不堪製墨堂。銀條——帶白色,呈細長袋,形美妙,屬石疵而無礙磨墨。金綫——呈黄色之细長綫,堪值賞美者甚少,大都為石疵。水綫——紋交錯而混入雜質。此非自然紋理,以斧鑿觸,即生龜裂,因亦名 “驚紋”。無宜於發墨。油涎光——石面似油浮水,呈雲母狀。每顯白色,時間褐、黄,殊礙發墨。另有所謂“鳳涎”者,石性與其殆同,而紋狀似蚯蚓,别呈趣致。
[石色] 基本石色為紫,有深紫、淡紫、正紫之别。若細分之,則有赤紫、微紅紫、青紫、天青、微黄紫、紫黄、青黄紫、淡紫黄等。
[石聲] 昔人喜好無聲、木聲硯,而今所存品,大都叩成金聲,無餘韵,大硯石中多木聲。
[石疵] 猶石瑕。前叙所謂石紋中,多屬石疵,如死眼、黄龍紋、蟲柱、鐵綫、石釘等。而形美之石紋,能使硯石增輝,則不列入是類。
古來有關端溪石之研究專著甚多,重要著述如次:李北洛《端溪硯坑記》,景日昣《端溪硯坑述》,吴蘭修《端溪硯史》,吴繩年《端溪研志》,計楠《端溪硯坑考》,高兆《端溪硯石考》,葉樾《端溪硯譜》,袁樹《端溪硯譜記》,黄登瀛 《端溪詩述》,吴録《端石記》,陳齡《端石擬》,潘耒《端石硯賦》,錢朝鼎《水坑石記》,周梅山《硯坑志》,何傳瑶 《寳研堂硯辨》,孫森《硯辨》,馮志超《端溪圖說》等。

随便看

 

汉语字词典包含450851条汉语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字词的释义详细解析,是汉语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23-2024 swrt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9:3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