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糾(丩 )彝(彑) 相得連成互動的交響 |
释义 | 糾(丩 )彝(彑) 相得連成互動的交響字者誌也。 說“糾”必先說“”。 “”甲骨文“糾”之本字,它是由太陰符號“⚏”轉換而來,或者說由兩個陰爻轉換而來並呈現相互勾連的形狀,為會意字。 “糾”金文作“”,小篆作“”。楷書一生為二,“丩”只作組字偏傍用,另造“糾”字。 “丩”殷墟卜辭用作: (1)糾葛,“王左惟有它,呼糾左”。 (2)矯正,“糾往…”、“呼糾…”。 “糾”從糸,丩亦聲,意音字。糸,生殖上的線形不斷或網絡纏繞狀態,其本意為事物的纏繞集結。引伸有以下意義: (1)紛亂交合。《楚辭·九章·悲回風》:“糾思心以為纕兮,編愁苦以為膺。” (2)集合收攏。《左傳·僖二四年》:“召穆公思周德之不類,故糾合宗族于成周而作詩。” (3)舉發矯正。《尚書·冏命》:“繩愆糾謬,格其非心。” (4)曲折繁復。南朝(梁)·何遜《渡連圻》詩句:“洑流自洄糾,激瀨視奔騰。” “丩”的本意是彎曲與相互勾連。“丩”以它的形義孳乳了以下漢字: 句(勾):從口(厶)。勾句同源,金文作“”。 “句”口腔器官折曲而發出的音讀和文章曲洄中的停頓;句子,文章的基本單位;“勾”彎曲的相連。 叫(嘂):從口。口腔器官折曲而發出的呼喊鳴號。 虯:從虫。觸鬚卷曲的一種動物。 收:從支(動作符)。對糾紛的拾掇。 赳:從走。肌肉收縮中的雄健勇武狀。 朻:從木。樹木向下彎曲謂朻。 訆:從言。用於屈曲的大呼。 互:從二(象天地)。世間事物的相向交錯和彼此連接。 牙:(金文作“”)從二(指各自)。 臼齒的相互依靠和交錯切磨形狀❶。 瓦:(小篆作“”)從一。相互勾連用於覆屋的陶片。 彑:(丩丨)從一(為地)。 “彑”是震卦符號“☳”的轉換。震為動,在這裏標意為下頜的主動。因此,從“彑”所異構的漢字多指牙齒或相似牙齒交錯切磨和纏繞的動感狀態,例如: 彔:從水。轆轤絞水狀 ❷。 彖:從豕。野豬類牙齒殊利的動物即貒。《易經》中的彖辭,其實就是取意彖(貒)對物體的了斷。彖辭就是每一卦結論性的文字斷語。“篆”則是最初將這種斷語刻(寫)在竹簡竹上。 㣇:( 丨 )從人,從巾(爪)。爪牙具利的貍子。 彘:(ㄓ)從比,從矢。比矢,雌雄交配,詈語中善動脣吻的豬。 彙:從冖(勹),從果。 (1)以牙連類同進,果腹的造義,故以類相從為之彙。《字彙》是明代梅膺祚編撰的一部字典,共收33179字。 (2)析情連類,聚合者是也。“文改”以後彙廢而“汇”興,識淺見浮,戀荒食吣,不一而足。 現在著意說這個“彝”字,因為它是當代字釋家爭論較大的一個古漢字。 彝,甲骨文❶()從“屯”(),從卄(拱之本字)為會意字。“屯”是春之本字,它是由震卦符號“☳”的兩個陰爻和一個陽爻轉換而來。震為動,為長男,動物屬龍,季節在春,方位在東,是雷澤氏的擬人。 甲骨文 ❷()的“彝”,將“屯”換為“女”,女上一橫(成年女性),女為長女,又增加四象符號“⚌”,仍為會意字。 “⚌”為太陽,方位在南,季節為夏,同時朱雀(鳳)乃南方之鳥。雙手共同對始母華胥氏、雷澤氏形象進一步作尊奉的塑造。 甲骨文 ❸()的“彝”,給“女”加畫,似乎向“鳳”的形象趨進,已具有鳳的頭尾的雛形,“”(卜)是太陽符號“⚌”的轉換,在這裏既具男性角色,又有陽剛勃興之義。 “彝”甲骨文三形下部都有“廾”在,證明它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字符。“廾”雙手高舉華胥氏的擬人,合而進奉,表示的是虔诚之意和敬重之情。 甲骨文“彝”的標意是,對始母華胥氏同時也隱有對雷澤氏的敬重,其表意為後裔對祖先的敬重和祭祀。 “彝”,容庚《金文編》收有201個字形,且無一重復,證明對字義的不解在形體傳承上的變異和差距。但是,盡管金文形狀各異,與甲骨文拉大了距離,而金文字形中卻保留了如下基本要素:“卄”、“”(人)、“女”、“糸”、“⚌”,這就為我們打開“彝”的秘密提供了鑰匙。 小篆和楷書的“彝”(),從米,從糸,從廾,從彑,彑亦聲,為意音字。秦漢時代是中華漢字的旺生期,這時的“倉頡”們一般對古字形的把握是準確的,因此在隸變過程中方顯理性的功夫。 《金文編》中的“彝” 將“”和“女”并為“彑”;將“幺”隸作“糸”;將“⚌”變為“米”。“彑”在這裏是男女的相食;“⚌”為太陽,太陽之精不虧,故為“米”;“糸”是子系繁衍的造義;“米”與“糸”比肩,又是互為因果的標意。 “彝”全字提供給我們的信息是:由於華胥氏、雷澤氏的天演雷動,春風化雨,形成精良的裔族,華胥氏、雷澤氏是令人敬重的。 彝的本意是對祖先的敬重,故將“彝”作青銅禮器和祭祀的總稱。引伸有以下意義: (1)祭告。周原甲骨:“癸巳彝文武帝乙。” (2)逸怡。殷墟卜辭:“王彝”、“王其彝”、“癸丑卜,彝在庭”。 (3)祭祀。殷墟卜辭:“癸丑…王彝于祖乙”,“彝在中丁宗在三月”。 (4)敬慰。周原甲骨:“王其敬布成唐(湯),鼎執殺二女。其彝盟牡三,豕三” ❸。 (5)尊重。《禮記·祭統》:“施于烝彝鼎”。 (6)受器。《國語·周語中》:“樽、彝,皆受酒之器也。” (7)常法。天地之常道,《尚書·洪範》:“我不知其彝倫攸敘。” (8)訓教。《尚書·洪範》:“皇,極之敷言,是彝是訓,于帝其訓,凡厥庶民,極之敷言,是訓是行,以近天子之光。”《尚書·君奭》:“玆迪彝教”。 (9)典章。唐·長孫無忌《進律疏表》:“虞帝納麓,皋陶創其彝章。” (10)準則。《魏書·高祖紀》:“著之於令,永為彝準。” 《說文》:“彝,宗廟常器也。從糸,糸,綦也。廾,持。米,器中寶也。彑聲。此與爵相似。《周禮》六彝:雞彝、鳥彝、黃彝、虎彝、虫彝、斝彝,以待裸將之禮。”“宗廟常器也”僅“彝”的一個引伸之意,其餘都是附會之說。至於當代有學者說“彝字的造字本意是殺豬祭祀神靈”“血淋淋地殺死人性”等都是值得商榷的。 字者誌也。“彝”,觸摸著“萊草際會”一瞬間流雲逝水的深度,並俯拾於字形之中,恰似時空的篩子過濾了那些易於障目的東西,獲得了視覺審美的高度,把一個遠古時代的神話故事再現給當今的人們,你能說這不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千古奇跡! 糾彝,相得連成互動的交響。 |
随便看 |
汉语字词典包含450851条汉语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字词的释义详细解析,是汉语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