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汉字 級(及)報(𠬝) 曾經悽愴沉長咽
释义

級(及)報(𠬝) 曾經悽愴沉長咽

醍醐灌頂者,字。只要知道人分兩類(資、無),類有九階(地富反壞右,叛特走資臭)和抱著血淋淋人頭上殿邀功的“級”,你就會明白二十世紀下半葉中華大地究竟發生了甚麼事情。只要認得跽跪之人早已銬鐐,又由身後那隻大手牢牢控制,你就會明白至今這鋪天蓋地的“高音喇叭”為甚麼稱“報”。
文化名流流沙河說“解釋文字好比偵探破案,進程曲曲折折。必須從典籍裏翻查主證,又須從語詞裏找到旁證,還須從百科知識裏覓得印證,更須有膽有識,動搖權威的舊說,自創切實的新解。這樣做了,方能少辦冤假錯案。”(《流沙河認字》)深同衷曲。
“及”、“𠬝”如何偵破?還得由此及彼,由表及裏,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地從頭作起。


要知“級”的主旨,得先曉“及”的造意。
“及”甲骨文作“”,像一位向左的人被另一人的右手觸及。殷墟卜辭用作:
(1)赶上,“命王族追召方,及于…”。
(2)到,至,“及茲月有大雨”;“帝及四月命雨”。
(3)與,和,“雀及子商徒基方,克。”
(4)趁,當,“禾有及時雨。”
金文的“及”(),像前面的人被後邊一隻手拽住。
小篆的“及”(),又(手)鑲入人的右下方。楷書作“及”,“人”與“又”的形狀演繹得就不那麼貼切顯象了。
及的本意是追上,或者是追觸上,其引伸之意有:
(1)達到。《儀禮·燕禮》:“賓入及庭。”
(2)即繼。《荀子·儒效》:“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屬天下。”
(3)推連。《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4)比配。《戰國策·齊》一:“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5)趁,當。《左傳·僖》二二年:“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
(6)與,和。《詩經·豳風·七月》:“七月亨葵及菽。”
(7)出頭。古人將狀元及第稱“紅杏出牆”,將杏花也稱“及第花”,唐代詩人鄭谷就有“女郎折得殷勤看,道是春風及第花”的詩句(《曲江紅杏》)。
“及”以本意及其引伸之意,異構了如下漢字:
伋:從人。“及”的擬人。被“及”者的形容虛詐,《莊子·盜跖》:“子(孔丘)之道,狂狂伋伋,詐巧虛偽事也。”
彶:從彳(左腳)。“及”的急行。
汲:從水。取(及)水,《莊子·至樂》:“綆短者不可以汲深。”
岌:從山。山之過高,宋·孔平仲詩句:“側看岸旋轉,白浪若山岌”(《清江集鈔·二十二日大風發長蘆》)。
吸:從口。以口及物,《楚辭·九章·悲回風》:“吸湛露之浮浮兮,漱凝霜之雰雰。”
圾(砐):從土(石)。抛扔(旋浮)物,土石塊撞擊(及)的危(險)害,《莊子·天地》:“殆哉圾手天下。”
急(忣、㤂):從心。被“及”時的一種心情。
芨:從草。烏頭,中藥名,有巨毒可及人危。
笈(极):從竹(木)。書“及”於竹(木)之箱。也引為智庫,唐·張藉《祭退之》詩句:“學詩為眾體,久乃溢笈囊。”
扱:(ㄒ丨)從手。以手斂取,《禮記·曲禮》上:“其塵不及長者,以箕自鄉而扱之。”
靸:(ㄕ丫)從革。腳及於革,革是質的。不蹬後幫的鞋,斥人行容不周,“偏戴帽子倒靸鞋。”薛能《舞者》詩句:“慢靸輕裙行欲近,待調諸曲起來遲。”
衱:(丩丨ㄝ)從衣。衣的相互連接(裙帶),杜甫《麗人行》:“背後何所見,珠壓腰衱穩稱身。”
馺:(ㄕ丫)從馬。以“及”擬馬,馬行疾速,《楚辭·九歎·遠游》:“雷動電發,馺高舉兮。”
《說文》:“及,逮也。從又,從人。”“逮也”似乎偏於狹隘了些。按“逮也”,從及所構形的漢字,說解起來很多就難於形遂義順。
現在回過頭來說“級”。
級,從糸,從及,及亦聲,為意音字。“糸”連厶(私)之下的族系繁衍分支,是個生殖繁衍的造字。“級”是族系分支所形成的層次狀態。這種狀態,在祭祀祖先的宁子(今也寫成軸子)上最能看得清楚:始祖考妣處在最高位所形成的寶塔形祖系圖譜以及臺階式的狀況。
“級”的本意是氏族系統分支的層次狀態,引伸有:
(1)等次。《史記·秦本紀》:“百姓內粟千石,拜爵一級。”
(2)階次。階一層為一級,《禮記·曲禮》上:“拾階聚足,連步以上。”
(3)爵次。秦人爵制,斬敵十首,即為十級。於是這“級”其實就是血淋淋的頭顱,“首”成了“級”晉昇的層壘階梯。“首”和“級”就結下了緣分,於是便催生了“首級”這樣的雙音詞彙。
(4)人次。“階級”是人次的定位,外殼是泊來的,“階級鬥爭”,殘忍的社會暴烈,其揮舞下來的刀光劍影,不亞於當年秦人的血腥爵制。
其實,沒有文化便沒有等級意識,差別是自然的本色,等級是人類的精華,它不必非得要弄到勢不兩立,兵鋒相加,血雨腥風的地步。上世紀在政治舞臺上表演最繁的莫過於“階級鬥爭”,“階級鬥爭”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從西方吞入的滅絕人性的鴆毒,害苦了中國人。
《說文》:“級,絲次第也”,是否應為“氏次第也”之誤?
說“報”先釋“𠬝”。
“𠬝”(ㄈㄨ),服的本字。 甲骨文作“”,為會意字。其會意為一跽跪之人被身後的那隻大手所掌控、所制服。
金文作“”,與甲骨文形狀沒有本質的變化。小篆作“”,跽跪之人的形象基本消失,那隻大手也被壓於“人”的臀下。楷書的“𠬝”將跽跪之人隸變為“卩”(“節”的初字)。 “𠬝”現今被“服”所代替,不單獨出場,只作組構字形的偏旁使用。凡以“𠬝”為偏旁的組字,都具有被逮被執的意寓。 從“𠬝”組構的漢字有:
服(金文作“”):從舟。 “𠬝”的衍生字。 舟,人對舟的役使,故《說文》:“用也”,《易·繫辭》:“服牛乘馬”。
赧:(ㄋㄢ)從赤。因“服”所產生的憂懼、慚愧而面赤。王謚,西周末王姬延因天下失守被謚為赧。
現在說“報”。
報,甲骨文作“”,從一跽跪之人,從“幸”(音躡,非幸福之“幸”),從又。是甲骨文“”(執)後邊多一隻手,為會意字。“報”的全構給讀者提供的信息是:一個被執的跽跪之人,身後又被一隻大手所控制。
甲骨文用作“執”:
(1)捕捉,“…執兕。”
(2)逮捕,“執以羌,用于父丁。”
(3)人牲,“執其用自中宗祖乙,王受…。”
(4)蔑抑,“貞,有至今日執,無抑。”
報,金文作“”,其形與甲骨文無大異,只是將跽跪之人的雙手從刑銬中取出,其標意一致。小篆和楷書的“報”,將跽跪之人隸作“卩”,其表意不變。
《說文》:“報,當罪人也。”報的本意是刑執,引伸有拿揑等意:
(1)判罪。《韓非子·五蠹》:“聞死刑之報,君為流涕。”
(2)審判。《史記·張湯傳》:“劾鼠掠治,傳爰書,訊鞠論報。”
(3)判決。《漢書·胡建傳》:“辟報故不窮審”《注》引蘇林:“報,論也。斷獄為報。”
(4)告知。《戰國策·齊》:“廟成,還報孟嘗君。”
(5)回答。《詩經·衛風·木瓜》:“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
(6)回復。《史記·范睢傳》:“一飯之德必償,睚眦之怨必報。”
(7)往復。《注》:“報,猶反也”,司馬遷《報任安書》。
(8)祭名。《詩經·周頌·良耜序》:“良耜,秋報社稷也。”
(9)因果應驗。漢·劉向《說苑·貴德》:“夫有陰德者必有陽報”。
(10)私通輩分高的女性。《注》:“漢律:淫季父之妻,曰報。”
詩人敘事,噴薄的是激情;哲人述史,流湍的是思考;鄉人抒懷,傾吐的是一腔鄉戀;而字人說字則是形意理音的流暢順遂,文情、文思、文技都應得到淋漓盡致地發揮。醍醐灌頂者,字。只要知道人分兩類(資、無),類有九階(地富反壞右,叛特走資臭)和抱著血淋淋人頭上殿邀功的“級”,你就會明白二十世紀下半葉中華大地究竟發生了甚麼事情。只要認得跽跪之人早已銬鐐,又由身後那隻大手牢牢控制,你就會明白至今這鋪天蓋地的“高音喇叭”為甚麼稱“報”。
級、報,是歷史巨輪碾出的轍痕。
曾經悽愴沉長咽。
随便看

 

汉语字词典包含450851条汉语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字词的释义详细解析,是汉语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23-2024 swrt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1 20:4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