綬() 史牆盤,殷周金文集成10175,西周中期 𠂇(左)右(綬)(會)剛鯀。 按: 从索受聲。
武威漢簡·甲本服傳12,新莽 資(齊)衰大功,冠其綬。
高榮墓木方,三國吴 沛國相字萬綬。 按: 聲符“受”上部訛寫。
漢印文字徵 趙護綬。
蒼山元嘉元年畫像石墓題記,東漢 學者高遷宜印綬。
元頊墓誌,北魏 王帶默綬於一方,駕朱驂於萬里。
叔孫固墓誌,東魏 青緺紫綬, 十腰銀艾。 按: 聲符訛寫。
蕭翹墓誌,隋 飛纓祕署,电綬龍樓。 按: 聲符上部訛寫。
暴永墓誌,隋 解綬戎麾,歸修温清,郡辟功曹。 按: 聲符下部訛寫。
朱行斌墓誌,唐 墨綬馴雉,牛刀割鷄,愛人興功,作法利物。 《説文》: “綬, 韍維也。 从糸受聲。” 從上具例子看, 在西周中期的金文中“綬”字寫作 “”, 从索受聲。 自西漢後,“綬”字多从糸受聲。但聲符 “受”寫法多有變化,主要因構件形狀相似訛寫而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