繩( ) 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本卷後古佚書,西漢 以繩適(敵)臣之罪。 按: 聲符省寫。
 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本卷後古佚書,西漢 以繩適(敵)主之罪。
 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乙本,西漢 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居延漢簡甲編77,西漢 行五十繩十丈。 按: 聲符訛寫。
 甘陵相尚博殘碑(左截),東漢 於是操繩墨以彈耶柱。
 淳于長夏承碑,東漢 彈繩糾枉。
 元徽墓誌,北魏 一繩匪維,我言不用。
 竇泰墓誌,北齊 君既屬刺舉,兼秉繩墨。
 華嶽頌,北周 執玉帛以朝萬國,叩金繩而享百靈。
 姬温及妻竇氏墓誌,唐 直似朱繩,清如水鏡。
 盧翊墓誌,唐 繩按之地,準裁攸歸。 《説文》: “繩,索也。从糸,蠅省聲。” 楚簡假“興”爲“繩”。《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天子建州(乙本)》簡6—7: “天子坐以巨(矩),飤(食)以義(宜),立以縣(懸),行以興(繩),視侯量,寡(顧)還身。” 漢簡假“尋”爲“繩”。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本·道經》: “尋(繩)尋(繩)呵(兮)不可名也,復歸於无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