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细思(脑) 囟之官则思,我思故我在。 |
释义 | 细思(脑) 囟之官则思,我思故我在。(篆) 古人用 “囟” 象征人头参与组构了许多汉字,“细”和“思”便是其中两个。细细思量,这是造字者用“囟”细细思考的结果。细与思,也是古今人们使用频率较高的两个字。它用它的形体,一直在告诫人们,遇事要动脑子,不要用屁股想问题。 据说,近代外国科学家通过物理试验才发现大脑是人的思维器官。他们做过这样的实验: 让一个人平躺在天平上的木板,然后给他出题目让他思考。随着思维运动的加速,天平朝头的方向倾斜,证明大脑运动耗氧量大,供血就多,来证明大脑是思维器官。在这之前可能是一片茫然。而中国人则不然,至少在西周时就已确认“脑”是人的思维器官,这从西周人对“囟”的频繁应用就能看得出来,这一发现比外国人起码早三千多年。 汉字是中华民族先民对自身生命认识的物化,成为民族集体记忆的载体。“细”、“思”二字尤其具有典型意义。 “细” 小篆时才有,它是给甲骨文、金文的 “囟”增加声符“糸”而创造出的一个形声会意字。“糸”(音咪),我们习惯于称它为“连厶”(或私扭),“厶”是私之古字,“厶”是男女性器的标意符号。“糸”是由两个“厶”连在一起,下有三个分支的“小”组构而成。“糸”是生殖不断,连接、连续,子系分支的标意符号注。鲜明地体现天地宇宙间生命的不断创造、繁衍,生命之河长流不断。“囟” 是思维器官,“糸” 与 “囟” 组构为 “细”,其标意是思维精密微妙和连续不断。人的思维有精微奥妙,举一反三,浮想联翩,连续不断的特点,古人是仅用一个“细”字作了概括的。 宇宙自然或者说“道”,赋予人类以意识力,实质是人类这个生命体以区别于其它动物的生命体。没有这个能力的发挥,就没有人的精神生命,就不成其为人。这个意识力在那里发挥作用,中华先民把它定位在“脑”。人的思维活动可能刀枪飞舞,可能翻江倒海,却无任何痕迹可循,而且人的这种思维活动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长流不断,绵丝如缕,古人用一个“细”字标出了人思维的精微奥妙与连续不断的特征。 细的本意是人的思维精微奥妙和连续不断,《说文》:“细,微也。从糸,囟声。”许慎解释得不够全面。严格地说应该是从囟,糸声。 楷书与简化后的“细”,将“囟”讹变为“田”。 “思”同样是由甲骨文、金文的“囟”孳乳繁衍而来。甲骨文、金文时未见 “思”。 到了小篆时,人们通过对婴幼儿心跳与囟脑门的相通、搏动,以及人的五官外界感触,对于“心”、“囟”的感应,逐步觉察出“心”与“囟”的结合才是思维的来源。逐步觉察“心”与“囟”是综合处理信息的器官。于是便创造出从心的“思”字来。“心”是生命的发动机,是“囟”思维的物质基础和源泉。我国古代医家也说“心为君王之官”,于是,人们又把思维器官通常称为“心”,如孟子云: “心之官则思。” “思”字的造出,是人类认识自我生命的一大飞跃,是一件了不起的科学壮举,它至少具有以下意义。 一是客观物质的存在是第一性的,是世间一切感官认识的基础。在这之前,世界上没有第二个民族把“思”定位在“心”与“囟”的相互作用这一物质基础之上的。由此,意识、思维被确认为大脑(心)这种物质的属性,这一认识最终建立起彻底的唯物论的反映论,人类得以摆脱以神鬼为前提的唯心主义,摆脱长期统治人类的神鬼生命观。 二是对于“心”、“囟”的结合与相互作用,以“思”来抽象、概括,既形象又准确,既科学,又意趣盎然。 三是人的思维活动,是靠消耗大量氧气来实现,“囟”丝毫不可离开“心”这一物质基础的供给。“思”用它的构形本身,揭示了“心”与“囟”的相互依赖与人思维器官的千古之谜。 四是“思”音通“丝”,“思”所产出的思维活动,犹如蚕丝一样的晶莹剔透,细微悠长,绵绵不断。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思者,以其能深通也。自囟至心,如丝相贯不绝也。” 思的本义是用心动脑子,从本义引申有以下意义: (1)筹想问题,《论语·为政》: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倾慕想念,《诗经·郑风·褰裳》: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 (3)悲感心绪,晋·张华 《励志诗》: “吉士思秋,实感物化。” (4)眷恋情愫,《诗经·关雎》: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5)考究探索,《荀子·劝学》: “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 (6)创作构想,唐·杜牧诗句: “寻常诗思巧如春,又喜幽亭蕙草新。”(《和令狐侍御赏蕙草》) 《说文》:“思,睿也。从心,囟声。”睿是眼睛的生理活动作用于大脑具有深、通之义,而不能与思划等号。 楷书的“思”,将人的思想器官“囟”讹变为“田”,似乎“思”这一心猿意马,可以冲出“囟”的那个不规不正的羁绊,在阡陌纵横、广袤无碍的原野里纵横驰骋,这也无不浸润着中华民族那丰富传神的想象力。 思的本意是五官作用于大脑所做出的本能反应。意识思维活动,是自然界专施于人类的生命活动,思维给思维者带来的是自觉的自由、幸福、快乐,同刺激五官时肉体兴奋是完全不同的。前者专属于人的享受,后者则只是动物本能的反映。 “思”,还是个组字部件,从“思”组构的汉字都具有头、头脑、思维的意蕴: 偲:从人。(音才)人的高层次思维活动,《诗经·齐风》:“其人美且偲”;(音思)互相间思维的相通与共勉励,《论语·子路》: “朋友切切偲偲。” 缌 (音思): 从糸。对祖先的缅怀,《仪礼 ·丧服》: “缌麻三月者。” 揌(音塞,意也同): 从手。“脑子进水了。” 腮: 从月 (肉)。人头上的组成部分。 罳(音思): 从网。头顶的覆盖物。 鳃(音腮): 从鱼。长在鱼头部两颊的呼吸器官。 禗(音思): 从示,“示”具神怪义。不祥的预感。 颸(音思): 从风。感觉的一股凉风。 崽(音宰): 从山。头上压了一座山,长不大的生命。 慮(虑): 从虍。 谋划; 大计也。 中国人对脑作用的认识很早。 小篆❶的“脑”( ![]() ❷的“脑” ( ![]() ❷的 “脑”, 从𡿺, 从月 (肉), 也为会意字。“月”作为形符,是告诉“脑”的质的,倒不如小篆 ❷的“脑”,耐人寻味。 简化后的“脑”,剃掉了人“囟”上的一头秀发不说,还被开了颅——文聖陷入泽坎。“脑”是人中枢神经的主要部分,主人一身之神明,来自人的五官上的一切信息,都归它处理。因而当人干错了事悔恨交加的时候,总是捶打着自己的脑袋,隐藏着 “凶” 的来临。 “𡿺”不仅像人头, 而且由“𡿺”所组构的汉字都与 “头” 有关。如垴、瑙、恼等。 脑为髓之海,《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头者,精明之府。”脑是高级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是人的思维器官。“思”是宇宙自然赏赐于人类的特殊记号,是人对事物进行综合、分析、推理、判断的高级精神活动过程,是不可与时光淡去的永久符号。再加上“细”就更值得人类自己可心珍惜了。 意大利自由主义者裴多菲,在他《生命的斜坡上》开出了一个人的生命计算方式: “生命的多少用时间计算,生命的价值用贡献计算。”人与动物的区别在哪里?人不仅仅会用两条腿走路,会穿衣,会说话,会装掩自己,更重要的是会思考,有理想; 懂得追求生命的价值。一个人活在世上,如果不用头脑思考问题,把为他人为社会贡献的有限资源闲置起来或用为相反,那他与动物就实在没有太大区别了。 “思想家”一词据说被英文译为“醒客”,这是译心译义的结果。“醒客”很符合我们对人类历史上伟大思想家的概括。醒客,是思想着的人。“我思故我在”。从这个意义讲,我们都是彼此无法代替的思想家。尽管思想的内容、倾向和结论千差万别。 “细思”诱发神思。认识始于感觉,起于感受而至于神思,这似乎是一段不近的路程,但也是一段无法切割彼此关连的唯一路径。作为“醒客”,只要你欣然感受世界,愿意细思,你就会为世界所揭示的真理所打动,因为那些基本感受,本来就深藏在你的神思之中。神思一旦被真理所击中,这时你一定会得到愉悦,而这种愉悦是属于你自己的,与我无关,与他无关,与你还没有感触到的世界无关。 有人说“细思”是农耕时代的产物,而信息时代信息的“零距离”弄得头脑这个信息处理的机器无法冷却,这那里还有“细思”可言。的确,低俗的精神刺激,卑劣的文化产品,无聊的价值鼓噪,粗陋的人际交往,今天许多人的脑袋已不是处理信息的思维器官,而成了一个垃圾堆积处,这是需要警惕的。 世间,述而不思者多,思而不述者也有; 而思而不述近乎无思,因此胎死腹中的所谓“大言无声”,还不如活于人间的思想絮叨呢。 囟之官则思,我思故我在。 |
随便看 |
汉语字词典包含450851条汉语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字词的释义详细解析,是汉语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