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继绝(断) 重中之重与讳莫如深 | ||||||||||||||||||||||||
释义 | 继绝(断) 重中之重与讳莫如深继与绝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同声同源却寓意相反,意境相悖,它既是亲兄弟,又是死对头。 连“厶”之形的“幺”仍然是这三个字的领銜主演。连“厶”之形的“幺”是两性相接的造意,寓意为连续不断地子系生殖。因此作为共用符号列出,试图把问题说得更明晰一些。 甲骨文一款的 “绝” 从古 “兹” 字,并在两个 “幺” 字的各个 “厶” 上各画一道横杠,为会意字。“一”在常识中从古到今在许多环境中常常都是充当休止符的角色,在这里有隔断、剖分、离开的标意。兹有孳生与“幺”的连续不断地子系生殖,被中断、隔离便意味着 “绝”。时至今日乡间村里仍将没有继承人的人家称“绝户”,无有后代的人死了称“绝氏鬼”。二款的“绝”在一款的基础之上,上部增加了一个阴性符号“∧”,在古“兹”的上下两端各增加一道“一”的横杠。“∧”为女阴的标意,连同“∧”的“兹”是“系”字形状的再现,在这里寓意为生殖系统被隔断。上下两道横杠也是隔断、限定的标意。三款的“绝”是在甲骨文“系”字的基础之上做了一些小手脚,就使得这个谋图“连续不断、自成体系”的“系”字变成了相反的意境。到金文时,由于象形会意和图解式的形体逐步向文字化发展的原因,金文一二款的“绝”将会意的横杠一律换成或石或金所制的“刀”,其形体也被作了一番改造,而以“刀”断“系”的蕴意却是十分明显的。金文一二款“绝”的形体后来被“断”字借去至今未还,遂另造出从“糸”从“色”的“绝”字来。到小篆时,时代已经进入封建社会的初盛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必然发生根本的变化,对于中古时期的“食色,性”有了新的评估标准,于是对“色”人们基本是抱否定态度的。这时候的造字者将“幺”所滋生、孳乳的派系与分支用“糸”这个象形字符来代替。“糸”,从“幺”从“小”,“小”其实不是大小的小,是阴(∧)阳(|)两个八卦符号呈交合之状寓意为“生”的标意(即倒屮之形),并具有分支繁多的寓意。“糸”音通“迷”,“糸”与“色”相匹配就构成了“绝”。“色”不仅拯救不了断子绝孙的厄运,而恰恰才是它的反面。“绝”字奇妙的构形造意真应了它的本身之意: 绝! “绝”在造字之初的本意具断开、截断、阻隔、中止、穷尽之意,《孔雀东南飞》: “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与朱元思书》: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杜甫《佳人》:“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这里的“绝”均具穷尽之意。而孔子《论语·尧曰》的“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才真正体现了“绝”的原本之意。 “继” 与 “绝” 同声,又同出于一个 “连厶”的生活原型。商钟 (商代青铜器) 上有一“继”字,殷卜中未出,这是“继”的初字,也当属于金文。这个字从 “匕”,两个 “厶” 分别藏于 “匕”隙之中,从“乙”,乙也声,为形声兼会意字。“匕”是女阴的标意符号,“匕”隙中藏“厶”蕴为“生”意。金文一款的 “继”,上从两个并排连厶的古“兹” 字,下缀一个 “幺” 旁标出两道短杠,为会意字。“兹” 是 “滋”、“孳” 的初字,“兹”具生殖蕴意,中间一道横杠可能标示人类在繁衍生殖中的层次、辈分上的区别,两道短杠是金文文体的一个惯用章法,例如 “子子孙孙永宝”,常铸作 “子=孙=永宝”,“=” 在继字中仍具相接相济、连续不断的标意。二款的 “继” 从“匕” 从 “兹”,与古文的 “继” 同为会意字,古文的 “继” 虽然增加了一个 “兹”,但其标意未变,小篆的 “继”在古文的基础之上增加了一个形符“糸”,请读者朋友注意,这里的 “糸” 千万不要理解为 “丝”,如“丝”就字理难通。“糸” 是连厶生子、子息分支、孳生蕃衍、连绵不断的起重要意蕴的标意形符。楷书写作“繼”,简化后成了“断一半,续一半;接起来,紧相连” 的 “继”。
“继”的本意是接续、连续、承接,其主旨反映的是传宗接代、承接祖嗣,司马迁《史记·孝文本纪》中的“子孙继嗣,世世弗绝,天下之大义也”,和孔子的“继绝世”,说的都是“继”字的本意。 甲骨文的“断”,从“幺”从“斤”,“幺”为连厶之状,寓于生意,“斤”是上古时代人们使用的一种长柄工具,与斧相似,但刃呈横面与镢相似,却弯度较大,质地或石或金,相当于今之木工用的平斤,这种工具以劈砍为主,有时也当作武器使用。“幺”与“斤”相并列而组构,是以“斤”断“幺”的标意,为会意字。“断”殷卜用作世系的不能连续,“虫氏断; 虫不其氏断”,是卜问虫这个氏族(或方国) 是否将要断后; 卜辞回答: 虫这个氏族(方国)是不会断后的。金文的“断”,从“日”从“匕”从“刀”,刀也声,为形声兼会意字。“日”是性交的用字,“匕”又是女阴的标意,全字提供的信息大致与甲骨文的标意相近似。在造字之初,断与绝通,因为金文的“绝”,用声符“刀”参与了组字,故另标音为“断”,古文的“断”是借金文之“绝”而用的。小篆的“断”从“绝”从“斤”,因有“刀”在,仍应为形声兼会意字。楷书讹作“斷”,简化后的“断”成了“半口吃了一斤米”。 断、绝、继字理上的根本区别在于,断、绝用“刀”,而继则用“匕”。匕与刀之分在于一个是“生”,一个是“刹”。 “断”的本意是夭折、截开、隔绝、中止,杜甫《咏怀》诗“严霜衣带断,指直不得结”说的是折断,北周庾子山的《咏怀》诗“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说的是隔绝。元代王实甫《西厢记》“聘财断不争,婚姻自有成”,说的是“断”的引申之意决然、绝对。而曹丕《燕歌行》的“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与白居易《长恨歌》 的“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形容的则是由“断”而引发的另一种极度思念和悲伤的心境。 附: 继、绝、断形音意的异与同
|
||||||||||||||||||||||||
随便看 |
汉语字词典包含450851条汉语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字词的释义详细解析,是汉语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