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羲(義)媧(凹) 一个时代的两位巨人 |
释义 | 羲(義)媧(凹) 一个时代的两位巨人传说是历史的影子,神话是历史的魂灵,古往今来正是这些影影忽忽、神乎其神的传说背后,往往隐匿着真真正正、确有其事的历史。 “我” 的标准,古人定位极高,估计古往今来进入角色者一定不少,但也不会很多。而如今的 “我” 则是到处被膨胀了的物欲和鲁迅先生《一件小事》笔端形容 “皮袍下面藏着的” 那个东西。 因此,我常常反思自己,我配做“我”吗? 典籍所载:伏羲本是女娲夫,女娲本是伏羲妇。其实,在母系社会里根本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夫妇关系,所谓夫妇关系的概念,只能是家庭出现以后的事。不过伏羲、女娲的出现与 “家” 有关,值得一提。 远古时代的人类历史是由诡谲神异装点的。而后起的文字是历史的凝固和追记,然而它却远离诡谲。 伏羲,又称伏戏氏(《庄子·大宗师》);虑(音伏)戏(《淮南子·览冥训》);宓(音米)戏氏(《汉书·律历志》);戏皇(《尚书·大传》);伏牺(《淮南子·主术训》); 庖牺氏(《周易·系辞下》); 炮牺(《汉书·世经》)等,且都有一番说是。本篇只说“羲”。 甲骨文时代的 “羲” 和 “羲” 是一个字,从羊我,以 “羊我” 为会意。羲,后来用了一个内涵相当深邃的“羲” 字作形符,足见其 “羲” 比羲更内涵。 羊,反刍类哺乳动物,肉、乳可供食用。羊肉鲜美,是古代人们生活、祭祀所备用的珍品,徐锴《说文系传》云: “羊者,美物也。”《说文》: “羊,祥也。” 故人们给羊以美善的定义。 我(本音谔),原取象于古代一种刃部带齿的切割工具(1981年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商文化遗址中曾发掘有玉制的我)。“我”,赵诚先生有一段解释: 我 “甲骨文用作动词。是指用这种刀具进行宰、割、剖、切,当为本义之引申,如 ‘廿牛不我’——二十头牛不割开。” “我” 后借作第一人称自我的我。 作为会意字,“羊”、“我”组构,是取以 “我” 喻羊之意,体现的是“我”的一种极高的品行与精神境界。大有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美善仁义气概,故《说文》: “义,己之威仪也。” 我,是个颇具分量的字,在远古时代,一般人是称不起“我”的。我,不是猥琐人格,更不是侏儒小人,我,是以嵬伟的身躯与世挺立的,故“我”又是峨的本字。我,取舍抉择,瞬间即成,故“俄”又是我的衍生之字。章太炎《庄子解故》: “释文羲一本作羲,義羲皆借为巍。《说文》:巍,高也……。故巍巍即峨峨也。”看来这巍峨伟岸的形象便是 “我” 了。 我(羲)与 “佛” 是俩兄弟,其意蕴相似。佛,从“己”,从“八”,从 “人”,为会意字。八具分意,己即我,“八” 穿 “己” 组构为 “弗”,弗是否定词。一个是克己复礼,舍生取义;一个是否定自我,立地成佛。一个表现的是儒家的 “仁”;一个体现的是佛家的 “空”。殊途同归,都是人的一种极高的修养与精神境界。 正因为“我”具有极高的修养与精神境界,一般是称不起“我” 的。我,在商代是社稷的代称,殷墟卜辞中有很多这样的卜问: “帝其降我旱?” 是问上天会不会将旱灾降我。“不雨,帝唯我旱?”是说不下雨,是否上天将旱灾降临于我?这里的 “我” 即指国家和社稷商王称自己为 “余”、“余一人”,后来历代帝王称自己为 “吾”、“愚”、“余”、“予”等。凡夫俗子则称自己为 “咱家”、“鄙人”。“我” 的标准,古人定位极高,估计古往今来进入角色者一定不少,但也不会很多。而如今的 “我”则是到处被膨胀了的物欲和鲁迅先生《一件小事》笔端形容 “皮袍下面藏着的”那个东西。“我” 如今除了伸手做些物质上索取的勾当外,其他的含义与用场已经萎缩得差不多了。 因此,我常常反躬自问,你配做“我” 吗? 金文的“羲”,虽然笔画上有所增减,而羊、我之构依然未变。从小篆开始 “羲”从羲中分离,增加声符“兮”,“羲”、“羲” 分为二形,“羲” 变成形声兼会意字。 兮,从八从 “丂” (音考),为会意字。八来源于八卦易经体阴性符号“‖”的异构,在这里是女阴的标意。“丂”,为八卦易经体阳性符号“ㄒ” 的异体(后来为了与“丁”相区别写作“丂”),在这里为男根的标意。“兮”的本意是两性接触时发出的一种声音,故兮为文言语气词,后来多用于感叹之类,跟现代人的 “啊!”相似。羲字的构形造义提供给我们的信息是:用‘兮”的感叹,对“義” 的精神境界和思想行为表示赞许、崇敬和在语言上的表露,相当于今人的 “啊! 高尚的品行,伟大的人格力量”。史料载有,商汤建国不久,天旱五载,汤以“我” 作牺牲,燎祭祭天,以祈降雨的故事。许慎说:“羲,气也。” 远古时代伟大人物的伟大传说,只有在文字产生以后,用文字来锁定。据考证,“伏羲”、“女娲”的用字是从战国时期才开始进入典籍记载之中。不过不是向壁虚造,它是概括了伏羲、女娲行迹和时代文明而造出的。“羲”作为伏羲的起名,他在华夏民族心目中的分量就可想而知了。 伏羲,三皇之首,百王之先,人治天下,史称人皇。生于甘肃成纪,成长于甘肃天水秦安大地湾一带,创造了大地湾文化,崩于鸡公山,寿67岁。据典籍所载,第一代伏羲给人类文明的贡献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1.继承燧人氏钻木取火的成就,教民保存火种,用火熟食,以去腥膻,增强了人的体质。 2. 继续利用莱草发展牧羊,培植莱麦并逐步改良为青稞、大麦、小麦等。农业文明有了肇始,故伏羲典乐为《扶来》。 3. 基本经历了母系生殖崇拜和父系生殖崇拜的初期,人的思维有了普遍的、很大的发展,他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周易·系辞下》),总结概括出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的实践论的认识论。 4. “始有筮”(《天中记·古史考》),“教民猎”(《太平御览·尸子》),“初置元日” (《广博物志·物原》),“制嫁娶,以俪皮为礼”(禁止族内婚姻,教人穿上衣服,《路史·后记一》),“作瑟琴”(《世本·作篇》)等等。 楷书的 “羲”,是 “羲” 与 “兮” 的合体,仍为形声兼会意字。从“羲”所组构的汉字,无不体现它的精神闪亮与人格的伟岸。羲从 “日” 为 “曦”,曦是照耀大地的阳光。羲从“牛”为“犧”,犧是奉神的极品。犧牲是公而捐弃财产生命的义举,故伏羲也作 “伏犧”。 伏羲、女娲族都是华胥族的后裔和风姓子族,伏羲死,女娲继位。女娲,三皇之一,寿90岁,葬于晋、豫、陕三角地带的黄河北岸风陵(堆)渡,建树不少。现在我们就来说“娲”。 甲骨文的“媧”(娲),是个象形字,它取象于剔除皮肉以后的连骨之形,为古骨字。到小篆时在甲骨文字形基础之上,稍作一番艺术性的处理,增加声符 “口”写作。(四种标音:音歪,音和,音窝,音戈),古“和”字。“媧”,从女从也声,形声兼会意字。娲是取其的含 “和” 之意。《淮南子·说山》: “氏之璧,夏侯之璜,揖让而进以合欢,夜以投人则为怨。”璧,古代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的玉器;璜,半壁形的玉。是以各自的形状比喻男女之间的珠联璧合,是说氏用她的“璧”,夏侯用他的 “璜”,揖让而合欢,这样的东西夜晚是不能投送给别人的,否则要遭人怨恨。 同时,媧音通凹,凹的造形与凸(音鼓,音突)一样,分别为 “凵”、“土” 的肥体,并分别标意为男女性器的卯合,同样具有“和”意。“凵”八卦为坎、为水。水是孕育生命的源泉,隐喻女媧的英雄母亲。“媧” 的“和” 与 “生”,正是《说文》: “媧,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 的进一步解释。 典籍中有关女娲的记述与神话传说不少,给予后人的启示良多: 蛙繁殖能力强,是女娲族的图腾崇拜物(图自王宏源《字里乾坤》第67页) 所谓的 “兄妹相婚” 其实是伏羲、女娲两个族系的长期通婚,因为同属华胥族的裔支,都随母华胥姓风,有着兄妹族落关系的因素。同时也反映出那个时候华夏民族族落之间已经出现了有序婚姻。偶婚制比起杂乱婚姻来无疑是一大进步。偶婚制的出现,为家庭的产生准备了条件,也只有对偶婚与农业的发展,才使得 “家庭” 这个最具活力的社会组织形式终于登上历史舞台。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在山西赵城女娲庙就留有 “里人言是古高禖,万世婚姻自此开” 的诗句。 所谓“女娲造人”,其实是伏羲、女娲两族开始聚居于渭河流域及其支流的川地以上,这里南有秦岭山地的依托,北有黄土沟壑的掩蔽,自然资源丰富,气候适宜,因此她们人丁兴旺,迅速扩张,并继续向东延展,直至山东半岛。人口发展的这笔账是记在了女娲身上的,故有‘抟土造人”之说。同时也反映了女娲神话的母体地域农业的发展与定居生活,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发展。“抟土造人”其实是华夏民族对“黄土情结” 的一种流露罢了。 所谓的 “炼石补天”,其实反映的是那个时候人们已经具备初步的天文地理知识。她发现360日为年,天不足数,日月失序,便将四极(东南西北)、四季(春夏秋冬)各截一日 (木火金水),加上中央 “土”共五日,补足为365日,并发布五日补天历,天数补足,日月合序乃女娲一大功劳矣! 据考证,女娲的 “娲”,来源于 “蛙”。蛙,两栖动物,前肢短,后肢长,趾间有蹼,善跳跃,能游水,体外受精,繁殖力极强。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对蛙(娲)有过如下的描述: “蛙的繁殖力很强,一夜春雨,便使蝌蚪成群,很是让人羡慕。于是我们民族的母亲神便被想象成一个神蛙,她就是女娲,其实女娲的 ‘女’ 是多余的,‘娲’也只能读如蛙。母亲是‘娲’(或者蛙),子女当然也就叫 ‘娃’。娃娃落地呱呱叫,青蛙出世叫呱呱那不是别的,是生命的交响乐”(《大话方言》)。古人崇尚蛙的生殖力,便形成了青蛙崇拜,“蛙” 成了一个族落的图腾,女娲很可能是蛙族落群体的首领。五六千年前渭河流域仰韶文化的遗存中蛙纹及其变形图案占了彩陶纹饰的统治地位,也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属仰韶文化的西安半坡遗址和临潼姜寨遗址,很可能是女娲时代创造的文化遗址的一部分。 从 “” 的音读 “歪”、 “窝” 和“凹” 与 “凵” 的构形,足以说明 “娲”是女阴的构形与隐指。关中方言中“凹”、“窝”作为指定词在一定语境下也是女阴的隐指。例如“凹凹”、“窝达”等。从语言的原发性讲,由于女娲的“创世”功绩和“凹”(凵)地之蛙的繁殖本身都是惊人的,故后来‘娲”(包括“凵”、“凹”)就演绎成感叹词——哇! 哇,后起字,来源于“娲”音的造字。哇! 关中人多用于感叹;而广东人则多用于惊叹。 第一代伏羲女娲部族的活动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今甘肃东南部,陕西西南、西部及渭河上、中、下游及其支流。后转战于晋南,又南下据泌阳盘古山(有人考证陕西平利县也有女娲遗迹),而作为伏羲女娲时代,共传153世,历时两千多年。她们是 “三皇五帝” 历时最长的一个时期,她们是中华文化具有开拓性的两位巨人,她们为古老的中华文明奠定了基础。 伏羲、女娲,中华民族各族人民的共同祖先。 |
随便看 |
汉语字词典包含450851条汉语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字词的释义详细解析,是汉语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