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 ) 上白羽壺,殷周金文集成9517,戰國晚期 上白羽。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采風曲目4,戰國 訐羽: 《北埜人》 。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君子爲禮11,戰國 子羽𦖞(問)於子贛(貢)曰: “中(仲)𡱡(尼)與𫊟(吾)子産䈞(孰)臤(賢)? ”
 睡虎地秦墓竹簡·爲吏之道26,戰國至秦 金錢羽旄。
 馬王堆漢墓帛書·戰國縱横家書,西漢 願王之定慮而羽鑽臣也。
 張家山漢簡·算數書131,西漢 今欲令一人爲矢且羽之,一日爲幾何?
 漢印文字徵 徐羽。
 北海相景君碑陰,東漢 [故]中部督郵都昌羽忠字定公。
 郃陽令曹全碑陽,東漢 三郡告急,羽檄仍至。
 王翊墓誌,北魏 四海尚其羽儀,九流重其冠冕。
 竇泰墓誌,北齊 攀鳳羽而高騫,託龍鱗而迥逝。
 高緊墓誌,隋 陪扈紫宫,羽儀青瑣。 按: 《易·漸》 “鴻漸于陸; 其羽可用爲儀”,孔穎達疏: “處高而能不以位自累,則其羽可用爲物之儀表,可貴可法也。”後因以“羽儀”比喻居高位而有才德,被人尊重或堪爲楷模。
 馬少敏墓誌,隋 羽儀人物,冠冕群公。
 董希令墓誌,唐 鳳毛題俊,鴻羽儀貞。 《説文》: “羽,鳥長毛也。象形。凡羽之屬皆从羽。” 羽毛之“羽”,象“鳥長毛”之形,金文以降,形體未有大變。甲骨文確鑿的“羽”字之有無,學界尚有爭議,但作爲構字偏旁,甲骨文有“羽”卻毫無異議。兒孫既存,父親自然不能烏有,故即使甲骨文未見“羽”字,根由於材料發現的局限也。兹將甲骨文“羽”旁字附於下,以呈現“羽”在甲骨文中的存在狀態。
· / ·騽/ ·雪/ ·習/ · / ·雪/ ·騽/ ·雪/ ·翟
羽★常◎常
yǔ象形,甲骨文、小篆象鸟翅上的长羽毛之形,隶定为“羽”。本义为鸟羽长毛,引申为鸟类的羽毛、鸟类的翅膀等。 【辨析】 ❶以“羽”作意符构成的字多与鸟有关,大致可分为两类:a.指鸟、鸟的翅膀等,如“翟、翡、翠、翰、翼、翅、翎”;b.指鸟飞的动作,如“翻、翱、翔、翩、習(习)”。 ❷以“羽”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一般读xǔ:栩、诩。 ❸羽/翼/翅 见501页“翼”。 羽yǔ (甲) (篆) 象形字,甲骨文像两根羽毛,作意符生成的字很多,如翼、翎、翅等;作声符生成的字有: xǔ 诩(“塞上长城空自诩,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 栩(栩栩如生) 相关链接 “翼”与“羽”同义。“羽”作声符时,借“翼”之声。如羿、熠、翌、翊、蛡等均读yì。或者理解为“翼”省声。
羽 (yǔ)象鳥兩翅形。 則所謂六翮者也。 羽yǔ(6画)
  【提示】两折笔下为一点、一提,旧字形为两撇。 *羽yǔ6画 羽部 (1) 鸟类身上长的毛: ~毛|~翼|~绒服。 (2) 古代五音之一,相当于简谱的“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