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 ) 石鼓文·吾水 左驂馬□,右[驂]翰翰。 按: 《説文》 “翼”字正篆“从飛異聲”,而其篆文“从羽異聲”。“飛”、“羽”互换,正與“翰”字石鼓文从飛而《説文》正篆从羽同例。
 漢印文字徵 楨翰寍部司馬。
 元恪貴華王普賢墓誌,北魏 抽情揮翰,觸韻飛瑛。 按: 倝旁左部訛。
 元顯儁墓誌,北魏 扶摇未摶,逸翰先哲。
 高元珪墓誌,唐 太子率更承翰林院侍詔顧誠奢書。
 梁涣墓誌,唐 作吏大邑,視事載遷,飛鴻舉翰,可以沖天。
 寇堮墓誌,唐 父泚援翰而叙之。 《説文》: “翰,天雞赤羽也。从羽倝聲。《逸周書》曰: ‘大翰,若翬雉,一名鷐風。周成王時蜀人獻之。’” “翰”字本指“天雞赤羽”,而後世通行義則多借指毛筆,上列實物文字之“揮翰”、“援翰”之“翰”皆用此義。又有“文章”、“文辭”、“文才”之類意義,“翰林院”之官署稱名,當生於此。
翰★常◎常
hàn形声,从雨,倝(ɡàn)声,本义为红羽毛的山鸡,引申为鸟的长而硬的羽毛、毛笔、文辞、书信等。 【辨析】 以“翰”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一般读hàn:瀚。 *翰hàn16画 部 〈书〉 (1) 长而硬的鸟羽。 (2) 笔毫;毛笔: ~墨|挥~。 (3) 文辞;书信: 辞~|文~|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