耑( ) 甲骨文合集20070,殷 癸卯卜, 王曰: 耑其 。 按: 上象枝葉,下象根鬚之形。
 甲骨文合集6843,殷 戎其大 耑。
 甲骨文合集8266,殷 貞耑……受[年]。
 義楚觶,殷周金文集成6462,春秋晚期 義楚之祭耑(鍴)。 按: 用作“鍴”。
 徐王 又觶, 殷周金文集成6506,春秋晚期
(徐)王 又之耑。 按: 上部訛變爲 。
 十七年春平侯鈹,考古1991年01期,戰國晚期 大攻𪱛(尹) (韓)耑。
 古陶文彙編3.1224,戰國 耑。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曹沬之陳30,戰國 三行之後,句(苟)見耑(短)兵, 毋怠, 毋思(使)民矣(疑)。
 郭店楚墓竹簡·語叢一98,戰國 喪, (仁)之耑(端)也。 按: 下部訛變爲近似“而”形。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容成氏47,戰國 文王於是𫊝(乎)素耑(端) (褰)裳行九邦, 七邦 (來)備(服),豐、喬(鎬)不備(服)。 按: 用作“端” 。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亙先9,戰國 先又(有)耑(短),焉又(有)長。 按: 用作“短”。
 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本卷後古佚書,西漢 耑見必得,得有巨才(哉)!
 魏君墓誌,唐 視華山之蓮,向秋耑落。 《説文》: “耑,物初生之題也。上象生形,下象其根也。凡耑之屬皆从耑。” 甲骨文上象植物枝葉冒出地面,下象根鬚之形,爲植物初生之象。爲尖端之“端”的初文。金文上部始變爲 , 楚簡下部變作 “而”形, 隸變作 “耑”。
耑duān象形字,上半截“屮”为草木初生发芽抽叶的形状,下半截像根须,本义为草木初生的芽头。另读zhuān,同“专”。《集韵》:“昌缘切,音‘穿’,罄穿也。”作声符生成的字有: duān 端(端正) tuān 湍(湍急) zhuān 颛(颛臾) chuan 阳平:遄(遄往) 篅(方言,盛粮食的圆囤) 上声:喘(喘息) chuai 阴平:揣(怀揣) 去声:踹(脚底用力猛踢) ruì 瑞(瑞雪兆丰年) 相关链接 以上声母均为舌尖音,chuai与chuan仅韵尾略有区别,属近似音。 耑 (duān)多官切。物初生之題也。上象生形,下象其根也。 【按】題,額頭。耑本義爲開端、發端,後借用端直、端正義的“端”來表示,於是“端”行而“耑”廢。 35.趣談“耑”字耑,甲骨文像埋在地下的植物的宿根,在雨露的滋潤之下,開始從頂部萌發,在其上部用了一個示動符“止”,意即從這裏發出,表示頂端。這個“止”到了篆字訛變爲“山”,許慎先生誤以爲“屮(chè),草木剛長出來”,真有點“歪打正著”。
耑duān9画 山部 古同“端”。多用于人名。 另见zhuān“专”(5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