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聝() 甲骨文合集286,殷 ……聝廿…… 按: 象帶髮的頭皮,“聝”之象形初文。
甲骨文合集20649,殷 ……从聝……
甲骨文合集30283,殷 ……又聝……
聀鼎,殷周金文集成1210,殷 聀(聝)。 按: 从耳从戈,會以戈取耳之意。
聀鼎,殷周金文集成1209,殷 聀(聝)。
聀爵,殷周金文集成7638,殷 聀(聝)。
聀觚,殷周金文集成6712,殷 聀(聝)。
大盂鼎,殷周金文集成2837,西周早期 王曰: (聝), 令女盂井(型)。 按: 與甲骨文同。
簋, 殷周金文集成4322, 西周中期 隻(獲)(聝)百。 按: 在“聝”之象形初文上增“或”以表音。
多友鼎,殷周金文集成2835,西周晚期 多友廼獻(獻)孚(俘)(聝)(訊)于公。
虢季子白盤,殷周金文集成10173,西周晚期 獻(聝)于王。
楊佰隴墓誌,唐 俘馘有歸。
梁守謙墓誌,唐 俘馘上獻。 《説文》: “聝, 軍戰斷耳也。 《春秋傳》曰: ‘以爲俘聝。’ 从耳或聲。 , 聝或从首。” 甲骨文象人之帶髮頭皮之形。金文在象形初文上增“或”以表音。小篆 “从耳或聲”。“耳”、“首”常可换用,故又作“馘”。 “聝”字從古文字字形判斷,是古人以割敵人頭皮或耳朵來計算殺敵人數,故後世用作專指戰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