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 ) 甲骨文合集20017,殷 乙卯卜, 王 (聽)兄戊不往。 按: 从耳从二口。
 甲骨文合集5299,殷 丁未卜, 亘, 貞王𦔻(聽)不隹𡆥。
 甲骨文合集5307,殷 □□卜, 王𦔻(聽)隹㞢 。
 甲骨文合集14291,殷 □辰卜, 其……來鬼……𦔻(聽)。 按: 从耳从口。
 甲骨文合集20624,殷 □辰卜, 王𦔻(聽) 㞢。
 麗簋,殷周金文集成3975,殷 王酓(飲)多亞𦔻(聽)亯(享)京麗。
 𦔻鼎, 殷周金文集成1223, 殷 𦔻(聽)。
 太保簋,殷周金文集成4140,西周早期 王伐录子𦔻(聽)。
 天子𦔻觚, 殷周金文集成7296,西周早期 天子𦔻乍(作)父丁彝。
 洹子孟姜壺,殷周金文集成9729,春秋
(聽)命于天子。
 洹子孟姜壺,殷周金文集成9730,春秋
(聽)命于天子。 按: 加聲符“𡈼”。
 中山王 鼎, 殷周金文集成2840,戰國晚期 𫊣(吾)老 (賙)奔𣥚(走)不𦔻(聽)命。
 睡虎地秦墓竹簡·日書甲種160正,戰國至秦 晝見,有告,聽。 按: 从耳从惪, 𡈼聲。 《段注》: “耳惪者,耳有所得也。”
 馬王堆漢墓帛書·戰國縱横家書,西漢 王聽臣之爲之,警四竟(境)之内,興師救韓。
 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本卷後古佚書,西漢 以聽其君。
 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西漢 處其郎(廓)廟,聽其鐘鼓。 按: 从耳从㥁。
 張家山漢簡·奏讞書191,西漢 有子不聽生父教,誰與不聽死父教罪重?
 張家山漢簡·奏讞書42,西漢 武宜聽視而後與吏辯是不當狀。 按: 从耳从惪, 𡈼聲。
 居延新簡EPF22.251,西漢 聽書從事如律令。
 漢印文字徵 黄聽。
 漢印文字徵 沐新聽印。
 李孟初神祠碑,東漢 今聽復無……
 三老掾趙寬碑,東漢 於是乃聽訟理怨。 按: 从身从㥁。
 石門頌,東漢 百遼咸從,帝用是聽。 按: 省聲符。
 元誨墓誌,北魏 乃眷西顧,聽朝不怡。 按: 聲符“𡈼”省形。
 王僧男墓誌,北魏 聽受訓詁,一聞特曉。
 大般若涅槃經偈並造像四龕,北魏 若能至心聽□,常得無量樂□□無盡音。
 楊乾墓誌,北魏 資性寬雅,識聽英逸。
 南宗和尚塔銘,東魏 聽師付囑,勤修善道。
 蕭瑾墓誌,隋 明於聽訟,深識事情。
 崔祐甫墓誌,唐 官爵之讓,終不見聽。
 辛雲京妻李氏墓誌,唐 婉婉聽從,婦道也。
 張琛墓誌,唐 聽絶話言,塵銷雅步。 《説文》:“聽, 聆也。从耳、 㥁, 𡈼聲。 ” “聽”甲骨文爲會意字,或从耳从口,或从二口,有繁有省,於古文字習見。秦隸以後“聽”字“从耳从㥁(惪), 𡈼聲”,又《説文·心部》: “惪, 外得於人,内得於己也。 从直从心。”“惪”或作“㥁”, 乃“德”之本字。 “聽”字从惪,《段注》: “耳惪者,耳有所得也。”
聽 (tīng)从耳,从悳,壬聲。 【按】聽,《説文》:“聆也。”段玉裁注:“凡目不能徧而耳所及者云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