胞( ) 黄庭内景經,晉 結精育胞化生身。
 張方仁墓誌,唐 同胞共氣。 《説文》: “胞,兒生裹也。从肉从包。” 睡虎地秦簡假“保”爲“胞” 。睡虎地秦簡 《封診式·出子》: “某里士五(伍)妻甲告曰: ‘甲懷子六月矣,自晝與同里大女子丙鬬……甲到室即病復(腹)痛,自宵子變出。今甲裹把子來詣自告,告丙。’ 即令令史某往執丙。即診嬰兒男女、生髮及保(胞)之狀。有(又)令隸妾數字者,診甲前血出及癰狀。” 馬王堆漢墓帛書假“包”爲“胞”。《雜療方》: “禹臧(藏)貍(埋)包(胞)圖法:貍(埋)包(胞),避小時、大時所在,以産月,視數多者貍(埋)包(胞)□。”古人以爲埋新生兒胞衣於特定方位,可使其健康成長。
胞★常◎常
bāo表意,从月(肉)从包,肉指胎儿,包指包裹,本义表示胞衣(包裹胎儿的膜和胎盘),引申为同一父母所生的、同一民族或国家的等。 胞 (bāo)从包,从肉。 【按】胞,《説文》:“兒生裹也。”即胎衣。 胞 金文; 篆bāo[月(肉,肌體,意符)+包(聲符)→胞(《説文》“胞,兒生裹也。從肉,從包。”胞,胎盤和胎膜的統稱〈胞衣〉,一娘所生〈同胞〉,有共同的祖先〈海内外同胞〉。)] 陳毅《贈緬甸友人》:“彼此是胞波,語言多同匯。”(匯,詞彙) 周立波《牛》:“牛的身子微微地在動,出來了一點點灰色透明的東西,那是胞衣。” 胞bāo(9画)
 【提示】月,中间两横,宋体与左右两边相接,楷体与左边相接,与右边相离。包,中间是巳,不要错写成己或已; 已,只单用,不作为部件构成其他合体字。 *胞bāo9画 月部 (1) 胎衣: 双~胎。 (2) 同父母所生的: ~兄|~妹。 (3) 同民族或同祖国的人: 同~|台~|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