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 甲骨文合集7001,殷 見何。
 甲骨文合集20577,殷 丁未卜, 貞何𡆥告□。
 何鉞,殷周金文集成11721,殷 (何)。
 何父乙卣,殷周金文集成4910,殷 (何)父乙。
 何兄日壬觶,殷周金文集成6429,殷 (何)兄日壬。
 子何爵,殷周金文集成8075,殷或西周早期 子(何)。
 何 甗, 殷周金文集成885,西周早期 (何) (安)乍(作)寶彝。
 何作兄日壬尊,殷周金文集成5933,西周早期或中期 (何)乍(作)兄日壬寶(尊)彝。
 何簋蓋,殷周金文集成3761,西周晚期 何乍(作)寶𣪕(簋)。
 王何戈,殷周金文集成11329,戰國 王何立事。
 十六年喜令戈,殷周金文集成11351,戰國晚期
(冶)何。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周易23,戰國 上九:(何)天之 (衢),卿(亨)。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姑成家父7,戰國 𫊟(吾)想立經行,遠 (慮)𢝬(圖)𨒥(後), 唯(雖)不 (當) (世),台(以)義毋 (舊), 立死可(何)㦹(傷)才(哉)?
 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西漢 以强下弱,以何國不克。
 張家山漢簡·算數書133,西漢 分錢人二而多三,人三而少二,問幾何人,錢幾何。得曰: 五人,錢十三。
 漢印文字徵 張何印。
 漢印文字徵 趙毋何。
 漢印文字徵 𢼄何傷。
 元嵩墓誌,北魏 況我孔懷,痛何已已!
 蕭氏墓誌,隋 其先漢相蕭何之苗裔也。
 石臺孝經,唐 在理或當,何必求人? 《説文》:“何,儋也。从人可聲。” 甲骨文象人用肩擔物之形,爲擔荷之“荷”的本字。西周於荷物的人形贅加頭,其後又在人身與所荷物之間增入“口”繁化。戰國時,人形簡化掉所增頭,與所荷之物割裂,形體分離成“亻”、“可”兩部分,小篆、隸、楷承之。假作疑問代詞“何”用字,因使用頻率高,遂借“荷”表示本義,以“何”專表假借義。
何★常◎常

hé甲骨文、金文1象形,象人肩上扛着工具之形;金文2、小篆形声,从人,可声。本义为担荷(是“荷”的本字),假借为代词(表示疑问、反问,相当于“什么”“为什么”)、副词(表示感叹,相当于“多么”)等。 【辨析】 以“何”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一般读he,但声调不同。hé:荷∣hē:嗬∣hè:荷。 73.趣談“何”字何,古人在扛重物時會唱出:“哼何!哼何!”的勞動號子,這就是“何”字的讀音由來。甲骨文何字像扛東西,金文更生動,不但扛物,而且張口喊號子。後來因聲被借爲疑問代詞,何處?何人?何物?所以説“何”是荷本字。
何hé(7画)
  *何hé7画 人部 (1) 什么: ~人|~事|为~|有~不可。 (2) 哪里: 公理~在|从~说起。 (3) 为什么: ~不|~必如此? (4) 表示反问: ~足挂齿?|早知如此,~必当初? (5) 多么: ~其相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