苞( ) 古璽彙編5493,戰國 苞。
 睡虎地秦墓竹簡·日書甲種56背,戰國至秦 旦而最(撮)之,苞以白茅,果(裹)以賁(奔)而遠去之,則止矣。
 漢印文字徵 刘苞印信。
 蕩陰令張遷碑陽,東漢 南苞八蠻,西羈六戎。
 孔羨碑,三國魏 廣大苞於無方,(淵深)淪於不測。
 元懷墓誌,北魏 姿文挺武,苞仁韞哲。
 蕭瑾墓誌,隋 苞羅百氏,涉獦九流。
 蕭翹墓誌,隋 東觀遺文,莫不苞括精微,牢籠妙理。 《説文》:“苞,艸也。南陽以爲麤履。从艸包聲。”
苞★常◎常
bāo形声,从艸,包声,本义为一种草,可编席子和草鞋,引申为(草木)丛生繁茂、花苞等。 苞 金文; 篆bāo[艹(草,意符)+包(聲意符)→苞(《説文》:“苞,艸也。南陽以爲麤(cū)履。從艸,包聲。”苞,花托下面像葉的小片:花苞。)] 《詩經·唐風·鴇羽》:“肅肅鴇翼,集於苞棘。”(大鴇振翅肅肅響,一起落在棗叢上。) *苞bāo8画 艹部 (1) 〈书〉 丛生: 竹~松茂。 (2) 花未开时包着花蕾的小叶片: 花~|含~欲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