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 珍秦齋藏印·秦印篇127 苦成褢。
秦印文字彙編 毋苦來。
馬王堆漢墓帛書·戰國縱横家書,西漢 不然,臣之苦齊王也,不樂生矣。
漢印文字徵 苦成眾印。
居延新簡EPF22.243,西漢 天子勞吏士拜它何疾苦禄食盡得不吏得毋侵冤,假貸不賞有者言。
張景造土牛碑,東漢 重勞人功,吏正患苦,願以家錢,義作土牛。
涼王大且渠安周造像記,北涼 積苦行於十地,隨所化而現生。 按: 艸旁已訛。
元瞻墓誌,北魏 民苦虐政,鳥散而叛。
丘穆陵亮妻尉遲氏造像記,北魏 若有苦累即令解脱。
青州勝福寺舍利塔下銘,隋 永離苦空,同升妙果。
郭休墓誌,隋 乃能歸誠釋教,洞識苦空,報佛忍疲,深委常樂。
元鍾墓誌,隋 尋以謝患歸養,但君了達苦空。 按: 艸旁移位於字形中部,而古旁被割裂。
爾朱敞墓誌,隋 至於稼穡之艱難,閭閻之疾苦,獄訟之情偽,吏治之循酷,莫不得自胸中,指諸掌上。
張弘秀墓誌,唐 苦霧埋峯,愁雲翳景。 《説文》:“苦,大苦,苓也。从艸古聲。” 實物文字“苦”之艸旁多訛而類化爲“业”,或有割裂古旁而移位者,釋讀者不可不辨。植物種類“大苦”之本義,未見於實物文字,可知“苦”之引申義早已通行。 戰國古璽或假“枯”爲“苦”。《古璽彙編》4049“枯成臣”、4050“枯成戍”等爲私璽,“枯”作爲姓氏字文獻作“苦”。《通志·氏族略》云《國語》有“大夫苦成”,漢有“會稽太守苦灼”。戰國楚簡則或假“姑”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姑成家父》簡9: “姑(苦)成𧱌(家)父尃(捕)長魚翯, (梏)者(諸)廷,與亓(其)(妻), 與亓(其)毋(母)。 ”
苦★常◎常kǔ形声,从艸,古声,本义为苦菜,一种草本植物,引申为味道苦(像胆汁或黄连的味道)、劳累、艰辛、内心痛苦、为某种事所折磨、副词(非常有耐心地、竭尽全力地)等。 苦金文;篆kǔ[艹(草,意符)+古(聲符)→苦(《説文》:“苦,大苦,苓也。從艸,古聲。”苦,五味之一。某些植物具有“苦味”〈黄連、苦瓜等〉。苦味是人所不愛的。故引申爲艱苦、困苦、刻苦。又引申爲刻意追求〈苦求、苦思〉。“苦”與“甘”相對〈苦盡甘來〉。)] 《詩經·邶風·凱風》:“有子七人,母氏勞苦。”(七個兒子真不少,累壞老娘太苦勞。) [春秋] 左丘明《左傳·昭公四年》:“秋無苦雨,雷出不震。”(秋高氣爽,雷不擊人。) [唐] 杜甫《南征》:“百年歌自苦,未見有知音。” [唐] 羅隱《蜂》:“采得百花成蜜後,爲誰辛苦爲誰甜?” *苦kǔ8画 艹部 (1) 古代指荼(tú),苦菜: 采~采~,首阳之下。 (2) 像胆汁或黄连的味道: ~胆|~药|药味儿真~。 (3) 痛苦;穷困: ~熬|~恼|艰~|受~|~日子。 (4) 使痛苦: 他长年在外,不能顾家,可~了他的妻子。 (5) 以为苦;苦于: ~夏|~旱。 (6) 深深地;尽力地: ~干|~劝|冥思~想。 (7) 除去、耗损太多: 树枝修剪得太~了|这件衣服穿得太~,补都没法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