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草书 |
释义 | 草书草书的“字” 草书是在隶书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一种书体,其特点是结构简单、笔画相连,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草书起源于汉朝,西汉武帝时已经有了笔画简省的隶书。新莽时期,出现了更多省笔画和连笔的字。到了东汉光武帝建武22年(公元46年),简牍大多已经使用草书书写。草书的出现顺应了文字简便易写的要求,尤其是在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时期,文字应用频繁,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简笔和连笔字便出现了。 “章草”始于西汉,盛于东汉。其字形如同隶书,字与字之间无牵连,笔画的简省和变化有章法可循,接近于“行草”。楷书出现后,章草演变成“今草”,即用简单的草书符号代替楷书部首的楷书草书。今草书写表现为上下字连写,末笔与起笔相呼应,笔势流畅,已不拘于章法。“狂草”,又称“大草”,出现于唐代。其字奔放不羁,一笔而成,难以辨认。日文中的平假名是以汉字的草书形式为蓝本创作的。 汉朝张芝的草书 晋代书法大师王羲之的草书 东汉书法家张芝擅长章草,被称为“草圣”。从草书起源来看,今草创于张芝,对后世王羲之、王献之的草书影响颇深。东晋时期,王羲之及其儿子王献之将草书的特点进一步发扬光大。今草的成型源自于“二王”。王羲之在书法上革新的主要成就,表现在行书和草书上,被后人尊称为“书圣”。其子王献之的书法,不受父亲所限,精通楷、行、草、隶各书体,被后人称为“小圣”。 王献之的草书 草书发展到唐代,表现出更为潦草奔放的艺术形式,以张旭、怀素为代表。张旭的狂草、李白的诗、斐旻的剑舞,被唐文宗诏为“天下三绝”。草书是中国文字最为简约的书体,对于书写者而言,其空间的排列、点线的对应,更能自由地发挥。因此,有人把草书誉为最能表现书法艺术精髓的字体。 |
随便看 |
汉语字词典包含450851条汉语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字词的释义详细解析,是汉语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