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帙 zhì ㄓˋ 《广韵》直一切,入质,澄。 8画 巾部5画 统一码:5E19 大五码:CC6F 国标扩:E0F9
1 古代竹帛书籍的套子。多以布帛制成。後世亦指线装书之函套。
《说文・巾部》:「帙,书衣也。」 晋 潘岳《杨仲武诔》:「披帙散书,屡睹遗文。」 唐 李白《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诗:「观书散遗帙,探古穷至妙。」 2 指画卷外面包着的套子。
明 陈继儒《群碎录》:「余尝于项子京家见王右丞画一卷,外以班竹帙裹之。」 3 卷册,函册。
南朝 宋 颜延之《皇太子释奠会作诗》:「尚席函杖,丞疑奉帙,侍言称辞,惇史秉笔。」 宋 叶适《京西运判方公神道碑》:「公学极原本,有书以来,无不通习。聚帙数万,多朱黄涂乙处。」 朱自清《中国歌谣・歌谣的起源与发展》:「以至刊布成帙,举世传诵,沁人心腑。」 4 编次,整理。
唐 杜甫《晚晴》诗:「书乱谁能帙,杯乾自可添。」 唐 黄滔《大唐福州报恩定光多宝塔碑记》:「其经也,帙十卷爲一函。」 5 量词。多用於装套的线装书。
《南史・隐逸传上・孔淳之》:「茅屋蓬户,庭草芜径,唯床上有数帙书。」 宋 韩淲《涧泉日记》卷中:「先公在婺,平仲有诗文一帙来赠。」 明 高启《荆南唱和集後序》:「因以一帙示余,曰:『此野人之词也。』」 6 通「秩」。十年爲一帙。
宋 王十朋《显仁皇后挽词》之二:「八帙年无憾,三仁谥自辉。」 清 黄宗羲《〈黄山续志〉序》:「沈眉生住焦村,累书招我爲黄山之游。是时老母年开九帙,余不敢妄离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