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汉字
释义

()


甲骨文合集20706,殷
貞勿虎隻。

甲骨文合集10216,殷
貞……虎。

虎簋,殷周金文集成2978,殷
虎。

方鼎, 殷周金文集成2824, 西周中期
王用肇(肇)事(使)乃子(率)虎臣御(禦)(淮)戎。

師酉簋,殷周金文集成4291,西周中期
𤔲乃且(祖)啻官邑人虎臣西門尸(夷)、 尸(夷)(秦)、 尸(夷)京、 尸(夷)𢍁、 身尸(夷)。

裘衛盉,殷周金文集成9456,西周中期
(矩)或取赤虎(琥)兩𠦪(韍)兩𠦪韐一。

伯晨鼎,殷周金文集成2816,西周中期或晚期
易(賜)女(汝)(𩰤)鬯一卣玄袞衣幽夫()赤舄(駒)車畫(幬)爻(䡈)虎(幃)冟(幎)𧙀里(裏)幽攸勒。

散氏盤,殷周金文集成10176,西周晚期
淮𤔲(司)工虎。

召伯虎盨,殷周金文集成497,西周晚期
(召)白(伯)虎用乍(作)朕文考。

虢季子鬲, 殷周金文集成661,春秋早期
虎臣子(組)乍(作)鬲。

旅虎簠,殷周金文集成4540,春秋早期
旅虎(鑄)𠀠(其)寶(䀇)。

旅虎簠,殷周金文集成4541,春秋早期
旅虎(鑄)𠀠(其)寶(䀇)。

秦公大墓石磬,春秋
入又方, 以平四夏,極事于秦。

石鼓文·鑾車
予□如虎,獸鹿如□。

丘君戈,殷周金文集成11265,戰國
(姒)丘君之元用。

曾侯乙墓62,戰國
(韔), □□之

包山楚簡·遣策273,戰國
虎長(韔)(翟)〈輪〉; 白金之釱。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采風曲目4,戰國
訐羽: 《北埜人》, 《(寡)虎》,《咎比》,《王音深浴(谷)》 。
按: “虎”下部構件加一横爲飾,與“千”混同。

睡虎地秦墓竹簡·秦律雜抄25,戰國至秦
射虎車二乘爲曹。

嶽麓書院藏秦簡·占夢書38,戰國至秦
夢見虎豹者,見貴人。

秦文字集證·圖版169
虎。

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本卷後古佚書,西漢
獵射雉虎。

張家山漢簡·引書64,西漢
虎雇(顧)卅。

漢印文字徵
虎威將軍司馬。

漢印文字徵
周虎私印。

衛尉卿衡方碑,東漢
遷會稽東部都尉,將繼南仲邵虎之軌,飛翼軫之旌。

許安國墓祠題記,東漢
交龍委虵,猛虎延視。

王基斷碑,三國魏
故能墅戰則飛虎摧翼,圍城則鯨鯢……

晉皇帝三臨辟雍皇太子再莅盛德頌陽,晉
豪桀虎爭,三方分崩。

元引墓誌,北魏
年十八除虎賁中郎將,高祖遷京轉直後。

鄧羨妻李榘蘭墓誌,北魏
太和廿年,武昌王以宗室親勲,賞遇隆重,鏤龜分虎,出牧齊蕃。

淨智塔銘,東魏
降龍緯神,伏虎證道。

元湛墓誌,東魏
一虎垂首,二老變影。

竇泰墓誌,北齊
爲寧遠將軍虎賁中郎將前鋒都督。

豆盧實墓誌,隋
尋省護軍之號,以爲虎賁郎將。

暴永墓誌,隋
齊神武帝鳳戢晉陽,虎視河洛,以君志氣夙成,徵爲晉州城局參軍。

關師墓誌,唐
給能旋浦,名高赤馬之舟; 虎解憑河,道映青龍之穴。

麻姑仙壇記,唐
廿七年,忽見虎駕龍車。
《説文》: “虎, 山獸之君。 从虍, 虎足象人足。 象形。 凡虎之屬皆从虎。 , 古文虎。 , 亦古文虎。 ”
殷周古文字中的“虎”字是象形字,虎爪尤爲突出,可謂虎虎生威。直至春秋時期,仍然傳承殷周象形之寫法。隋唐五代石刻所見“虎”字,下或从“几”或从“儿”或从“巾”,虎爪之形喪失殆盡。
戰國楚簡或假“”爲“虎”:

曾侯乙墓1正,戰國
(虎)韔,貘聶。
按: 从肉从虍。

虎, 甲骨文作, 金文作,《説文》古文作,小篆作
象形。本義是老虎,或用以比喻威猛,如虎士、虎臣、虎賁、虎將。卜辭或用本義,或用作人名、方國名。銘文或用本義,或用比喻義,或用爲人名。“虎”或省形作 “虍”用爲構形部件,或作意符,或作聲符。提示: 起初象形字往往隨形成體,故多有作横勢者,後世爲求書寫的整齊美觀統一,一般都改作竪式,表示動物的字形演變更爲明顯。形體有繁有簡,其發展趨勢是删繁就簡,并逐步走向綫條化、部件化、符號化。
楚簡帛文作,沿襲古體。秦簡牘文作,訛變較大。

★常◎常


hǔ象形,甲骨文、金文、小篆象老虎之形,隶定为“虎”。本义为一种哺乳动物,性凶猛,引申为勇猛、威武。
【辨析】
❶以“虎”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一般读hǔ:唬、琥。
❷“马虎”也作“马糊”,现在的推荐写法是前者。
❸在台湾,“虎”的下部是儿,不是几。

本为象形字,作意符生成的字有彪(biāo),作声符生成的字有:

琥(琥珀)
唬(吓唬)
相关链接
虒(sī),形声字,传说中的长角的老虎,可能与《论语》中提到的“虎兕”之类相似。作声符生成了“篪”(chí,一种笛子似的竹管乐器)、“褫”(chǐ,褫夺)、“搋”(chuāi);作意符生成了“蹏”(tí,兽足也,与“蹄”通)、“遞”(dì)。“遞”,简化为“递”,传递。

(hǔ)

象蹲踞形。
【按】虎,甲骨文作,巨口鋭牙,利爪長尾,身有花紋。小篆省減其形,逐漸綫條化。《説文》曰 “山獸之君”,是也。

【析形】象形字。甲骨文字形像头朝上、尾朝下、腿朝左的一只虎,突出锋利的牙齿和身上有花纹。小篆字形有所讹变,虎身与虎头脱离,变作人旁。
【释义】《说文》:“山兽之君。”本义是老虎。虎为百兽之王,在中国文化中的含义是勇猛、凶恶、强大、威武,如[虎虎生风]、[生龙活虎]、[狐假虎威]。象征权力,如[虎节]、[虎符]等。还引申作危险之地,如[虎口]、[虎穴]等。民间喜欢给孩子戴虎头帽、穿虎头鞋,为的是趋吉避邪,吉祥平安。在中国文化中,虎又是凶恶的代名词,如[谈虎色变]、[骑虎难下]、[虎口余生]、[苛政猛于虎]等,都从不同角度写出了虎的强大和凶猛。虎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十二生肖中居第三。
【shape analysis】It is the pictograph character.The character in Oracle is shaped like a tiger facing up with its tail downwards and legs to the left which highlights the sharp teeth and the tiger pattern.
【original meaning】Tiger.

*虍(虎)xav

[甲骨]


[金文]
[小篆]《說文》: ,虎文也,象形。凡虍之屬皆从虍。讀若春秋傳曰:虍有餘。(五篇上)
《說文》: , 山獸之君。 从虍、从儿。虎足象人足也。凡虎之屬皆从虎。 , 古文虎。 , 亦古文虎。(五篇上)
虎全形。

(hǔ)

,山兽之君。从虍,虎足象人足,象形。凡虎之属皆从虎。,古文虎。,亦古文虎。”(呼古切)
卜辞中有很多象形写法,或作。或用为本义。金文作,与甲骨文相近。金文中也用为“琥”,雕成虎形的玉器,如卫盉:“矩或(又)取赤虎(琥)两。”[1]战国文字“虎”字头形部分写法变异很大,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如包山楚简作,曾侯乙墓竹简作
虎部有十四个属字,大都与虎有关。其中有常用字“彪”,云:“虎文也。从虎,彡象其文也。”又:“虓,虎鸣也。一曰:师子。从虎,九声。”“虢,虎所攫画明文也。从虎,寽声。”
《康熙字典》、《辞源》、《新华字典》均不立“虎”部,但《辞海》有“虎”部。

(8画)

【提示】下面是几,旧字形是儿。

*

8画 虍部 
(1) 一种凶猛的食肉动物,毛淡黄色,有黑色斑纹,通称老虎。
(2) 比喻威武勇猛: ~将|~步。
(3) 〈方〉 露出严厉或凶恶的神情: ~着脸。
(4) 姓。
 另见hù(157页)。


*

8画 虍部 【虎不拉】(—·bulǎ)〈方〉 伯劳鸟。
 另见hǔ(157页)。

随便看

 

汉语字词典包含450851条汉语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字词的释义详细解析,是汉语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23-2024 swrt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4:4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