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虵,
篆shé,yí
[虫(泛指動物,意符) +它(象形,像蛇形,蛇本字。)→蛇(蛇:1.shé,爬行動物。四肢退化,尤其前肢已無任何蹤迹,少數原始種類在肛孔兩側有爪狀的後肢殘餘,畫蛇添足,有時不無道理。體表被角質鱗,每脱皮蛇體就加長加大,退下的皮中藥稱爲“蛇蛻”。蛇舌細長而分叉,下頜通過方骨與腦顱相接,左右下頜骨之間以韌帶相連,因爲具有這樣的結構,所以蛇口可張得很大,能吞下比自己的頭大好幾倍的食物,故有“貪心不足蛇吞象”的説法。蛇分爲毒蛇和無毒蛇兩類,無毒蛇對人無害,是老鼠的天敵。食蛇族應網開一面,才能維持“生態平衡”。2.yí,曲折蜿蜒〈委蛇〉,現在多寫成“逶迤”。)]
《詩經·小雅·斯干》:“維虺(huǐ毒蛇)維蛇,女子之祥。”(夢見虺和蛇,生女之吉兆。)
《山海經·海内南經》:“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