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箋自唐以來,蜀地所造箋紙即著盛名,凡此地所産漉紙,統稱“蜀箋”。唐司空圖《司空表聖集·力疾山下吴村看杏花》詩云: “更恨詩詩無紙寫,蜀箋堆積是誰家?” 東漢蔡倫所造麻紙,製作頗煩。後世逐漸變改,造出其它料紙,惟獨蜀地尚存倫之遺法。元人費著《蜀箋譜》載名箋四種,玉版、貢余、經屑、表光。前兩者以舊布、破履、亂麻等製作,後兩者可不用亂麻。另有紙種為:假蘇箋、浣花箋、雙流紙、澄心堂紙等。“假蘇箋”效“姑蘇紙”製作,屬雜色粉紙,其上印有金銀花。與“姑蘇紙” 多布紋相反,“假蘇箋”多羅紋,紙骨柔薄。《蜀箋譜》曰:“若加厚壯,則可勝 ‘蘇箋’也。”“浣花箋”最高潔,用于公私簿書、契券、國籍、文牒等。“雙流紙”每幅六尺許,品格最下,而價最賤,行世最廣。關于 “澄心堂紙”,本書有專項論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