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 ) 衰鼎,三代吉金文存3/2,西周 衰乍父癸寶鼎。 按: 人名。
 庚壺,殷周金文集成9733,春秋晚期 衰子執鼓。 按: 讀作“崔子”,人名。
 古陶文彙編3.756,戰國 厒衰。
 郭店楚墓竹簡·唐虞之道26,戰國 四枳 , 耳目 明衰, 天下而受(授)臤(賢), 退而 (養)其生。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孔子詩論3,戰國 多言難而 (悁)退(懟)者也, 衰矣少矣。
 睡虎地秦墓竹簡·爲吏之道33,戰國至秦 怒能喜,樂能哀,智能愚,壯能衰,恿(勇)能屈,剛能柔,仁能忍。
 馬王堆漢墓帛書·戰國縱横家書,西漢 而衰,竊愛憐之,願得令補黑衣之數。
 漢印文字徵 衰覆遠印。
 史晨前碑,東漢 承敝遭衰,黑不代倉。
 慈慶墓誌,北魏 雖劬勞密勿,未嘗懈其心; 力衰年暮,莫敢辭其事。
 石經五經,唐 視聽不衰。 《説文》: “衰, 艸雨衣。 秦謂之萆。 从衣, 象形。 , 古文衰。 ” 金文所見爲“蓑”的初文,構形是蓑衣的象形。“衰”即“蓑”本字。戰國陶文、楚簡承襲金文而稍有變化。秦簡所見和《説文》小篆增加了衣旁,“衣”表示與衣物有關, “ ”爲蓑衣的象形。 《廣雅·釋器》: “萆謂之衰。 ”漢代隸變, 平直連接筆畫, “衰”字衣形中的“ ”已失去象形性。 假借爲衰落、 衰微之 “衰”及喪服名(讀作cuī),又加意符艸造爲“蓑”字以表本義。王念孫 《廣雅疏證》云:“ 《越語》: ‘譬如衰衣,時雨既至,必求之。’ 經傳或从艸作蓑。”
衰★常◎常
象形,《说文》古文象蓑衣形,上象衣领,下象蓑草层层编结下垂;小篆从衣,中象蓑衣形,隶定为“衰”。本义读suō,用草编成的雨衣(是“蓑”的本字);又读cuī,假借为按一定的等级次第递减,由此引申为减少、等级次第等;又读shuāi,由减少义引申为衰弱、衰落、减退等。 【辨析】 以“衰”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读音不同。suō:蓑∣cuī:榱。 衰 (suō)古“蓑”字。从衣, 象蓑形。 186.趣談“衰”字衰,衰敗是事物發展快結束的狀態,有興就有衰,衰字難以象形,於是古人就像借“簸箕”爲其一樣,借“蓑衣”爲衰,就解决了這一難題。
*衰siwər[甲骨] [金文] [小篆]《說文》: ,艸雨衣也。秦謂之萆。 从衣, 象形。 , 古文衰。(八篇上) 象不縫邊純的喪衣形,服喪期間少飲食,故體弱。 *衰cuī10画 亠部 〈书〉 (1) 等次;等级:等~。 (2) 同“缞”。用粗麻布制成的丧服。 另见shuāi(375页)。
*衰shuāi10画 亠部 生机不旺盛;由强转弱:~弱|~退|~老|兴~。 另见cuī(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