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汉字
释义

()


甲骨文合集440,殷
貞㞢疾言, 隹

父辛爵,殷周金文集成7953,殷
父言。

伯矩鼎,殷周金文集成2456,西周早期
白(伯)(矩)乍(作)寶彝, 用言(歆)王出内(入)事(使)人。

中山王方壺,殷周金文集成9735,戰國晚期
於(嗚)虖(呼), 允𪪋(哉)若言!

古璽彙編4284,戰國
悊言。

中國歷代貨幣大系·先秦貨幣1384,戰國
言易一釿。

中國歷代貨幣大系·先秦貨幣3995,戰國
言易刀。

中國歷代貨幣大系·先秦貨幣3994,戰國
言易亲刀。

包山楚簡·文書157,戰國
苛坦言胃(謂)……

郭店楚墓竹簡·五行40,戰國
匿之爲言也猷(猶)匿匿也,少(小)而訪<診(軫)>者也。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從政(甲篇)11,戰國
可言而不可行,君子不言; 可行而不可言,君子不行。

睡虎地秦墓竹簡·法律答問77,戰國至秦
或自殺,其室人弗言吏,即葬貍(薶)之,問死者有妻、子當收,弗言而葬,當貲一甲。

嶧山刻石,秦
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 “請具刻詔書,金石刻因明白矣。”

秦印文字彙編
思言敬事。

秦印文字彙編
思言。

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本卷後古佚書,西漢
悤(聰)則聞君子道,聞君子道則王言(玉音),王言(玉音)則形,形則聖。

居延新簡EPF22.697A,西漢
□黨伏地言。

漢印文字徵
郭巨言事。

魯相乙瑛請置孔廟百石卒史碑,東漢
臣愚以爲,如瑛言,孔子大聖,則象乾坤。

晉皇帝三臨辟雍皇太子再莅盛德頌陽,晉
疇咨軌憲,敷納話言。

元景略妻蘭將墓誌,北魏
青松稍長,白楊漸抽; 寄言泉石,播德魂丘。

竇泰墓誌,北齊
言諾之重,黄金自輕; 榮辱之來,白珪可玷。

宋仲墓誌,隋
夫人生從甲帳,長自椒房,性善幽閑,言工婉順。

元鍾墓誌,隋
器宇優贍,言情恢廓。

石臺孝經,唐
朕嘗三復斯言。
《説文》: “言, 直言曰言, 論難曰語。 从口䇂聲。 ”
許慎以“从口䇂聲”來分析“言”的字形, 認爲是一個形聲字, 恐非是。 有學者認爲, 從甲骨文看, “”乃是在“舌()”上部加一横畫而成, 偶或再加一短横成“” (這一短横當爲飾筆, 並最終遞變爲楷書的點畫)。 舌的功能是“所以言、食” (許慎語),則“舌”上一横蓋以示“言”。也有學者認爲,“言”本爲樂器, 字象口吹簫管; 原始人之音樂即原始人之言語。 還有學者認爲, 甲骨文, 下部象倒置之木鐸,上部爲鐸舌。
“言”、“音”初本同字,後世分化爲二。馬王堆漢墓帛書“聞君子道則王言,王言則形”,“王言”讀爲“玉音” 。

言,甲骨文作,金文作,小篆作
甲骨文“舌”作,金文或作,學者認爲,“舌”上增短横作指事符號表示舌之所出者 “言” 也。或以爲短横是區别符號。本義是説話、言語。動詞義引申爲告知、訴説、議論、陳述等義,名詞義引申爲言論、見解、學説、著作等義。提示:“言” “音” 古爲一字,蓋 “言” 出則有 “音”,後世以加短横者區别爲 “音” 字。而金文 “舌” 字所从之 “口” 中或有横點,則“舌” 上加指事符號後亦即爲 “音” 矣。卜辭或讀 “歆”,饗也。銘文或用説話、説出義。
楚簡帛文作,從以上字形可以看出今體“言”字的形成過程。秦簡牘文作,形態和風格的變化清晰可見。參見285.舌字條。

★常◎常


yán表意,甲骨文、金文1象舌自口中伸出之形,由“舌”分化而来;金文2、小篆字形稍变,隶定为“言”。本义表示说话,引申为说出来的话、说出或写出的一个字或一句话。《简化字表》据草书楷化,把“讠(言)”作为简化偏旁使用,如:记(記)、语(語)、辩(辯)。
【辨析】
❶以“言”作意符构成的字多与言语有关,大致可分为三类:a.指各种言语行为,如“语、许、诺、诛、诘、谏、谤、谗、诬”;b.与语言有关的名词,如“诗、词、谣、谚”;c.与言语有关的品德等,如“诚、谅、诈、谦、谬、误”。
❷以“言”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一般读yàn:唁。
❸言/语 这两个字都表示语言行为义,但有微别:a.“言”指主动对人说话,“语”指回答别人问话或谈论事情。b.用于告诉义,一般说“语”,不说“言”。

yán

(甲) (篆)
象形字,像话从口中出。作意符作偏旁生成的字很多,作声符生成的字有:
yàn
唁(唁电)
相关链接
1.“燮”(xiè),会意字。由談、又(“友”省)合成。《尚书·洪范》有“燮友柔克”之语。意思是用对话(不用对抗)的方式,友好的态度,通过协商解决问题。本义为“和顺”。谐“协”之音。郑板桥名燮,字克柔,缘此而来。出于书法上结构匀称的考虑,“谈”字中的“炎”拆开分置于“言”的两侧,故令人难得要领。以“燮”为声的字有“躞”。
2. “这”,指示代词,繁体为“這”,以“言”为声符。“义战切,音‘彦’。”(见民国初版《辞源》酉·一八五页)“這”个字,4500个甲骨文字中没有它,18000个金文中没有它,《说文解字》中也没有它。古代以“此”、“者”作指示代词,故“這”读若“者”。

(yán)

从口,䇂聲。案:䇂,過也,似兼惟口啟羞之意。
【按】言,《説文》:“直言曰言,論難曰語。”本義是説話。

yán

【析形】指事字。甲骨文字形下从舌,上加一横表示言从舌出。小篆字形添加笔画,初形不显。
【释义】《说文》:“直言曰言,论难曰语。”本义是说话、言语。分开来说,言指主动对人说话,语指和别人一起谈论,引申指说出来的话,或者写出的一个字(词)一句话。又引申为言论、学说、著作等。[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明白。形容事理极其显明。
【shape analysis】It is the indicative character.In Oracle,the lower part of the character is 舌(shé,tongue),the line above it meaning words from one's tongue.
【original meaning】Speaking or saying.

ngjan

[甲骨]
[金文]
[小篆]《說文》: ,直言曰言,論難曰語。 从口,䇂聲。 凡言之屬皆从言。(三篇上)

長管樂器形,用以宣告,引申為語言。

(yán)

,直言曰言,论难曰語。从口,声。凡言之属皆从言。”(語轩切)
徐锴《系传》:“《尔雅·释言》注云:‘直言也。’《诗》曰:‘于时言言。’凡言者谓直言无所指引借譬也。”
甲骨文作,从,从口。对于其构意,说法不一。姚孝遂说:“言之初形从舌,加一于上,示言出于舌,为指事字。”[1]于省吾说:“言与音初本同名,后世以用各有当,遂分化为二。周代古文字言与音之互作常见(详吴大澂《说文古籀补》三·三,罗振玉《增考》中五九,郭沫若《甲研·释龢言》)。先秦典籍亦有言音通用者,例如:《墨子·非乐》上之‘黄言孔章’,即‘簧音孔章’。……甲骨文之‘言其疒’(《掇》三三五),‘疒言’(《后》下一〇·三),二言字应读作音。音其疒与疒音,指喉音之临将嘶哑言之。旧读言如字,失之。”[2]卜辞中言、音形体都作。东周时逐渐分化为言、音二字。“言”包山楚简或作,郭店楚简或作
言部有属字二百四十四个,重文三十三个。“言”部字多与言语有关,其中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动词,表示各种言语行为,如“語、許、諾、誅、諫、謗、議、論”等;一类是形容词,多与人的品德有关,如“謹、誠、諒、詐、謙、訥、謬、誤”等;还有一类是与语言有关的名词,如“詩、諺”等。

yán

(7画)

*yán

7画 言部 
(1) 说;谈论: ~之有理|不~不语|不苟~笑。
(2) 话;言论: ~辞|~外之意|听其~观其行。
(3) 一个汉字或一句话为一言: 五~诗|七~诗|万~书|一~难尽。

随便看

 

汉语字词典包含450851条汉语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字词的释义详细解析,是汉语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23-2024 swrt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6:1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