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訓( ) 中山王 方壺,殷周金文集成9735,戰國晚期 隹(唯)朕皇 (祖)文武、𧻚(桓)祖成考, 是又(有) (純)𢛳(德), (遺)(訓)(以)阤(施)及子孫。 按: , “訓”之異構。 从言、 从心每相通。
 古璽彙編3570,戰國
(台)(訓)。
 包山楚簡· 卜筮祭禱記録210,戰國 占之, 亙(恆) (貞)吉, 少又(有) (憂)於躬身與宫室, (且)外(閒)又(有)不訓(順)。以其古(故)敚(説)之。
 包山楚簡· 卜筮祭禱記録217,戰國
(且)外(閒)又(有)不 (順)。
 包山楚簡·文書193,戰國 九月癸亥,某訓; 乙丑,昜陵人遠從志。
 郭店楚墓竹簡·緇衣12,戰國 四方(順)之。
 太尉楊震碑,東漢 無德不旌,靡惡不形。將訓品物,以濟太清。
 晉皇帝三臨辟雍皇太子再莅盛德頌陽,晉 廓開太學,廣延群生,天下鱗萃,遠方慕訓。
 元濬妻于仙姬墓誌,北魏 夫人諱仙姬,童年幼齔,早練女訓。
 穆彦妻元洛神墓誌,北魏 至於麻枲絲繭之庸,織紝組紃之藝,雖復生自膏腴,故亦宿閑顔訓。
 竇泰墓誌,北齊 武皇奔車起慟,登城致哀,貽訓魏后,加以殊數。
 石臺孝經,唐 且夫子談經,志取垂訓。 《説文》: “訓,説教也。从言川聲。” “訓”異體“”从心川聲。 戰國楚文字“訓”聲旁“川”時或減省一筆, 如《包山楚簡·文書》簡193“ ”之形。而隸書“訓”末筆常寫近“乚”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