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 ) 西狹頌,東漢 克長克君,牧守三國。三國清平,詠歌懿德。
 元鑽遠墓誌,北魏 風流閒起,談論鋒出。時觀魚鳥以咏懷,望山川而卒歲。
 竇泰墓誌,北齊 飲至終爽,出車徒詠。
 李神符碑,唐 照以秋陽,流之冬愛,坐棠所以垂詠,伐枳於是興謡。 《説文》: “詠, 歌也。 从言永聲。 , 詠或从口。 ” 在《説文》 中,“詠”與“咏”是字頭與重文的關係,二者形旁不同。現代漢語“咏”爲正體,“詠”爲異體,主次恰好與《説文》相反。 楚簡假“羕”爲“詠”。 上博楚簡一《性情論》簡16: “羕(詠)思而 (動)心,葨(喟)女(如)也。”
詠咏, 金文; 篆yǒng[言(意符)+ 永(聲符)→ 詠(《説文》:“詠,歌也。從言,永聲。咏,詠或從口。”詠,唱,聲調有抑揚地念〈詠贊、歌詠、吟詠、詠唱〉。 用詩詞等來描述,抒發感情〈詠梅、詠史、詠懷〉; 指詩詞〈佳詠〉。)] [西漢] 司馬遷 《史記·燕召公世家》:“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懷棠樹不敢伐,哥詠之,作〈甘棠〉之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