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 ) 五祀衛鼎,殷周金文集成2832,西周中期 井白(伯)白(伯)邑父定白(伯)𣄴白(伯)白(伯)俗父廼顜事(使)厲 (誓)。
 𠑇匜, 殷周金文集成10285, 西周晚期 亦既節乃 (誓)。

攸从鼎, 殷周金文集成2818,西周晚期 廼事(使)攸衛牧 (誓)曰……
 散氏盤,殷周金文集成10176,西周晚期 唯王九月,辰才(在)乙卯,夨卑(俾) (鮮)且 旅 (誓)。
 劉根四十一人等造像記,北魏 大誓莊嚴,理無虚應。
 元繼墓誌,北魏 控熊羆以誓禦侮,嚴八次而衛皇宫。
 竇泰墓誌,北齊 操槃大誓,辭涕俱流。
 郭休墓誌,隋 弘誓未充,華臺已合。
 石經尚書,唐 典、謨、訓、誥、誓、命之文凡百篇。 《説文》: “誓,約束也。从言折聲。” 散氏盤“誓”所从“木” (折,从斤斷木,訛爲从斤斷艸)非完整寫法,有省略。
誓★常◎常
shì形声,从言,折声,本义为古代军队中告诫、约束将士的言辞,引申为誓言,有约束作用的、表示决心的话,又引申为当众或共同表示决心按说的话实行。 誓 金文; 篆shì[言(意符)+ 折(誓本字,聲意符)→誓(《説文》:“誓,約束也。從言,折聲。”誓:古人立約時,有“斷木爲誓”的風習。“折”爲“誓”本字。早期金文不從“言”。按照所説的話去實行。誓師:軍隊在出征前,由主帥向全軍將士宣布作戰意義,表示决心,稱之爲“誓師大會”。)] 《詩經·衛風·氓》:“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記得當年我們許過願,事過境遷也枉然。) [春秋] 左丘明《左傳·成公十三年》:“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婚)姻。”(楊伯峻注:“晉獻公之女嫁與秦穆公爲夫人。”) [元] 石君寶《曲江池·第三折》:“非是我誇清正,只爲他星前月下,親曾設海誓山盟。” 誓shì(14画)
  【提示】折,不要添加一点错写成拆。 *誓shì14画 言部 (1) 郑重地表示决心,承诺依照所说的话去做: ~师|~约|~愿。 (2) 表示决心的话: 起~|宣~|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