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誨(诲)海 来自母性的大洋彼岸 |
释义 | 誨(诲)海 来自母性的大洋彼岸(甲) 海,既是名词,而更多的表意还是用于形容词。如果说 “每” 是始母华胥及世间母性的人格用词,那么 “海” 就是她们的精神物化。如果说 “诲” 是始母华胥及世间母性对其子孙的晓教,那么 “海” 就是她们对其儿辈的精神含蓄。 海在母性胸中。海将人变得藐小,站在大海面前,所有的人也不过是一群小孩。也只有小孩才能到达母亲的大洋彼岸。 海是属于母亲的。 海洋是母亲的胸怀。 母亲是情的海洋,爱的海洋; 是恩的海洋,义的海洋; 是世间美好的海洋,也是回味的海洋。 母爱是永恒的,有关母爱的话题是永恒的话题。 “诲” 与 “海” 说的也是母爱,它的造出,大概都与远古时代母系社会华胥族那位年轻能干的女首领华胥夫人有关。 “诲” 和 “海”,同以 “喝h” 为声母,按照汉字同声同源的规律,它源于远古时代华夏始母华胥夫人头上的莱草桂冠。有关 “每” 的诡谲神韵,本书第一集《母每,始母头上的莱草桂冠》(《汉字揆初》第一集第25—31页)一节中已经有过详细介绍,恕不赘言。 甲骨文的 “诲”,其实是个 “每” 字。每在甲骨文时代是诲、海、侮、悔、晦等字的初形,后来由于词义的发展,才逐步增加形符,细分义项的。 “每”,从女(甲骨文时母、女同义)从麥,麥省声,是个形声兼会意字。古往今来 “每” 的人文蕴涵非常丰富,它既是对于母系社会始母华胥的概括,也是古今华夏民族对于这位英雄母亲的追溯。古来人丰为“每”,物丰为 “美”,华胥老母是荣登美学殿堂的第一人。 说到“每”字的形成,还得重提华胥一段风流韵事。在上古燧人时代的一个艳阳春天,聚居在今陕西西部、甘肃东南部一带的羌族分支裔落中,有位华胥族年轻能干的风兖姑娘,戴着用莱草编织的遮掩阳光的草帽,踏着雷泽族落一位青年小伙的脚步,春情荡漾,便向莱草丛深处中走去……后来传说华胥在甘肃成纪生伏羲,在天水生女娲,华胥姓风,伏羲、女娲随母姓风。伏羲、女娲,两个族落长期通婚,不仅人口得到了迅速发展,而且在渭河中下游创造了仰韶文化,史称三皇之一的伏羲女娲时代。 华胥时代虽然物质贫乏,但是个自由安稳的天国,黄帝昼梦华胥国的故事里,黄帝说起华胥时代那个原始共产主义自由天国,津津乐道、羡慕不已,后来黄帝仿照梦中的华胥国,任用风侯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 金文❶的“诲”,从母从麥省,仍为形声兼会意字。金文 ❷ ❸的“诲”,从言从每,每亦声,是将“每”作为声兼意的符号参与组字的。“言”,是由 “辛”(辛来源于八卦符号 “☴” 为风,也画作 “ ![]() 小篆的 “诲”,将象征母乳的两点拉长,看上去极富浪漫色彩,又将始母头上的莱草桂冠换作 “屮”。因此,许慎按小篆形体在《说文·屮部》中解释“每” 为“草盛上出也。” 其实 “屮” 根本就不是草的标意。这向上的 “盛草” 与 “言” 合起来,不知能 “诲”出个什么道理来?楷书隶作誨,简化为诲。 不过,许慎对“诲”的释义却言简意赅,相当精彩:“诲,晓教也。” 晓教者,用今天的白话文去稀释,就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提示性的、启发式的,循循善诱地施教,而不是板着面孔,填鸭式、棍棒式、斥责式的训诫。 “诲”意者,始母华胥老人的谆风是也。按字理,按情理,按逻辑,这应该说是出于造字者的初衷与诲字的原本之意的。由本意引申的有: (1)教育之意,《论语·述而》: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劝导之意,《诗经·大雅·抑》记载臣下对他顶头上司实施劝导的一段话:“昊天孔昭,我生靡乐。视尔梦梦,我心惨惨。诲尔谆谆,听我藐藐。匪用为教,覆用为虐。借曰未知,亦聿既耄!”古诗艰涩难懂,翻译过来大意是:苍天长着明亮的眼睛,我怎么遇上了你这样的领导。看你整天昏昏庸庸,我心里实在过意不去。我曾谆谆告诫于你,你听了权作耳边风。你不听我的劝导,反而更加厉害了。你又不是不懂事的小孩子,也不是成了七老八十的耄老! (3)教导之词,《尚书·说命》上记载了商王武丁教导他臣下傅说(音悦) 的一段话: “朝夕纳诲,以辅台德。若金,用汝作砺; 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 若岁大旱,用汝作霖雨。启乃心,沃朕心,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若跣弗视地,厥足用伤。唯暨乃僚,罔不同心,以匡乃辟。” 是说请你早晚进谏,以帮助我积修德性。比如铁器,你就是磨石; 比如渡河,你就是船与桨;比如大旱,你就是甘霖。敞开你的心泉来浇灌我的心田,比如药物不猛烈,疾病就不会好; 比如赤脚而不看路,脚因此会受伤。希望你和你的同僚,同心匡正你的君主,使我追随商汤把天下安定下来! (4)教唆益助之词,《易经·系辞》上: “慢藏诲盗,冶容诲淫。”是说把财物不收藏好,是间接教唆强盗、贼寇来取此物;女子妖冶其容,若不端正自己的行为,是间接教唆别人淫乱。后来 “诲盗诲淫” 作为成语就是指引诱别人作奸犯科。如果说 “诲”是始母华胥老人的谆风化育,那么 “娒” (音母)就是始母华胥以妇道教人的用字。《说文》:“娒,女师也。” “海” 与 “诲” 同宗于华族始母华胥夫人。 金文❶的 “海”,从水从每,为会意字。金文 ❷的“海”,将始母头上的莱草冠戴换作“屮”,小篆因之,楷书隶作 “海”。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世间一切生物存在的物质基础,水与每相组构,其含意极其深邃。老子《道德经》: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又不争。” 它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它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是说世间最善的事物莫过于水。它化育万物、滋润群生,不求后报,无物欲之自满,有济世之自盈。它柔弱温顺,清白无瑕,表里如一,与天地准,无炎凉之心态,有平实之品行。它攻坚克固,兴云致雨,涤污洗浊,行舟渡筏,无虚妄之举止,有苍穹之气度。它总是向低处走去,身无倾覆之祸患。因此,它符合道的教义,它才是最接近于人的人生最高境界呢。“海”,大约就具备了这样的品行。 金文的“海”。 汉字、汉语能剔除人的浮躁,使之深沉。试想,“水”与始母的“每”相组构,古人赋意为 “海”,你说它的涵盖有多么的深广! 海,既是名词,而更多的表意还是用于形容词。如果说“每”是始母华胥及世间母性的人格用词,那么 “海” 就是她们的精神物化。如果说“诲”是始母华胥及世间母性对其子孙的言传身教,那么“海” 就是她们对其裔辈的精神含蓄。 海 的本意是抽象意义上的深而广,引申有: (1)百川会聚之处,《淮南子·氾论》: “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 (2)容量极大或大的容器也指称为海。 (3)人或事物积聚,众而且广,如人海、学海、商海、宦海、林海、云海等等。《说文》:“海,天池也。以纳百川者。”这是许慎对“海”的高度概括。 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石雕凤(放大),商族乃华胥后裔一支。(作者摄于殷墟博物苑) 海在母性胸中。海将人变得藐小,站在大海面前,所有的人也不过是一群小孩。也只有小孩才能达到母亲的大洋彼岸。 |
随便看 |
汉语字词典包含450851条汉语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字词的释义详细解析,是汉语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