謁( ) 睡虎地秦墓竹簡·秦律十八種87,戰國至秦 糞其有物不可以須時,求先買(賣),以書時謁其狀内史。
 張家山漢簡·奏讞書228,西漢 平端,謁以補卒史,勸它吏,敢言之。
 漢印文字徵 左河堤謁者印。
 司徒袁安碑,東漢 四[年]十一月庚午除給事謁者。
 史晨前碑,東漢 畢,復禮孔子宅,拜謁神坐。
 雁門太守鮮于璜碑陰,東漢 小子諱晏,字魯公,舉孝廉,謁者,雁門長史,九原令。
 王誦墓誌,北魏 折轅初届,承明始謁。
 元悰墓誌,東魏 若乃驂駕四馬,謁帝承明。
 趙道德墓誌,北齊 昔掌御尋仙,遊天謁帝。
 諸葛亮祠堂碑,唐 随旌旄而爰止,望祠宇而修謁。 《説文》: “謁,白也。从言曷聲。” “謁”字形體富於變化的部分集中於聲旁“曷”之下部“匃”。 戰國楚帛書假“於”爲“謁”。《長沙子彈庫戰國楚帛書·甲篇》: “□□水□,風雨是於(謁)。” 或假“詓”爲“謁”。 上博楚簡二《容成氏》: “㙑(禹)乃建鼓於廷, 以爲民之又(有)詓(謁)告者 (訊)安(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