讎() 作文父日丁簋, 殷周金文集成3606,西周早期 乍(作)文父日丁。 按: 此蓋从心。从心與从言有時可通。
从盨, 殷周金文集成4466, 西周晚期 𠀠(其)邑彶眔句商兒眔讎。
睡虎地秦墓竹簡·日書乙種87,戰國至秦 可以敫(徼)人攻讎。
秦印文字彙編 讎主。
秦印文字彙編 張讎。
居延新簡EPF22.71B,西漢 已讎。
漢印文字徵 徐之讎印。
漢印文字徵 犁讎。
衛和墓誌,南朝陳 其先避讎來南沙,遂家焉。
元壽安墓誌,北魏 外連寇讎,内苞姦宄,圖城謀叛者,十室九焉。
李璆墓誌,唐 君忍死茹毒,號籲往返,奉喪至京, 率兩弟𠮧閽請讎。
楊萼墓誌,唐 親讎無避,功過皆書。 按: 此一形體“言”部件的簡省寫法值得注意。 《説文》: “讎, 猶𧭭也。 从言雔聲。 ” 許慎析形釋義可從。 其所謂“𧭭”, 即“應對, 應答”之義。 依據字形, 讎本當指鳥之應對。後來,“讎”多用怨敵義。《説文》: “仇,讎也。”睡虎地秦簡《日書乙種》簡87: “可以敫人攻讎。”唐代楊萼墓誌: “親讎無避,功過皆書。” 戰國楚簡假“”爲“讎”。 郭店楚簡《尊德義》: “民㤅(愛)則子也; 弗㤅(愛)則(〔讎〕)。”或假“”爲“讎”。 《語叢四》: “非言不(〔讎〕),非(靡)惪(德)亡復。”
讎仇,金文;篆chóu[言(説,唱,意符)+雔(兩隻鳥面對面,意符) →讎(《説文》:“讎,猶應也。從言,雔聲。”讎,兩隻鳥一唱一和,表示“應答”; 又兩鳥對唱,必有高低,於是久唱成仇。若將兩隻畫眉鳥籠靠得很近,先是“君子動口,賽歌對唱”,然後是“小人動手,張翅舞爪”。厮打得難分難解。一個“讎”字,我們的祖先造得如此生動有趣。故讎又與“仇”通。酬與仇,是恩與怨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誰能説得清? 誰能道得明? 因爲討價還價,“讎”又通“售”。)] 《詩經·小雅·采芑》:“蠢爾蠻荊,大邦爲讎。”(荊州南蠻愚又蠢,敢與大周爲仇敵。蠻荊是當時對楚人的一種偏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