豎() 侯馬盟書156:27,春秋 。
侯馬盟書1:92,春秋 豎。
燕王戈, 殷周金文集成11350,戰國晚期 丌(其)攻。
廿四年陰令戈, 殷周金文集成11358,戰國晚期 (冶)。
古璽彙編3016,戰國 賙豎。
古璽彙編3181,戰國 巸(熙)豎。
包山楚簡·文書94,戰國 聖冡之大夫𨊠(范)(豎)。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鮑叔牙與隰朋之諫5,戰國 含(今)(豎)𨑩(刁)佖夫而欲(智)。
秦印文字彙編 董豎。
漢印文字徵 張豎。
漢印文字徵 馮豎。
蕩陰令張遷碑陽,東漢 於是刊石豎表,銘勒萬載。
晉皇帝三臨辟雍皇太子再莅盛德頌陽,晉 且古詩之興,采遊僮之歌,收牧豎之謡。
馮邕妻元氏墓誌,北魏 蒭童來踐,牧竪斯陟。 按: 此从立,不从豆。“豎”雖晚出,但就表達豎立義而言,形旁表意更顯豁。
王弘墓誌,隋 眷彼姦豎,將圖首乨。唯此武夫,玆焉作捍。
崔暟墓誌陽,唐 吾老矣,安能折腰於此竪乎?
張敬己妻王氏墓誌,唐 何圖二豎緾灾,百齡俄謝,以天寶二年歲次癸未六月五日癸酉卒於私苐。
苗弘本墓誌,唐 及其疾邪秉義,則向丞相爭事如數竪子,信其仁而能勇也。 《説文》:“豎, 豎立也。从臤豆聲。 , 籀文豎从殳。” 古文字“”、“豎”並見, 一般認爲, 前者是後者的省寫。 有人認爲,“豎”是内豎之“豎”本字, 从臣,𣕒省聲。
豎竖,金文;篆shù[目(意符)+尌(聲符)→ 豎(《説文》:“豎,豎立也。從臤,豆聲。”豎,直立;漢字筆形之一,自上往下;上下的或前後的方向,與“橫”相對。豎,尌豎的後起字。後又加臣,擬爲眼“豎立”。又“寸”向上移變爲“又”,但意思未變,初文“寸”和“又”都是人的“手”。“豈〈鼓〉”訛變爲“豆”,後又簡爲“立”,因“立”爲站立,與“樹”“豎”通。物體與地面相垂直叫豎立。漢字的筆劃從上到下叫一豎(“丨”)。古人稱童僕叫“豎子”,這可能因爲童僕總是經常站立在主人旁邊侍候的緣故。)] [唐] 房玄齡等《晉書·阮籍傳》:“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即山中無老虎,猴子成大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