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汉字 贰 汉字学研究的源流
释义

贰 汉字学研究的源流

作为现存最早的自源文字,人们对汉字的研究在周秦时期就已经萌芽。在《左传》、《礼记》等先秦著作中,剖析字形结构以解说汉字音义的例子已经很多,表明那时人们对汉字结构的认识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许慎著《说文解字》全部吸收了这些分析,充分反映出这种方法对汉字结构分析的深远影响。
秦代的“书同文字”运动,是秦始皇治理天下,维护统一的一项重要措施,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但从汉字学发展的历程上说,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项运动的另一成绩,就是模仿周宣王时 《史籀篇》而作的蒙童识字课本 《仓颉篇》 。“作为文字书的雏形,《仓颉篇》 的出现在文字学史上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它不仅间接体现了一定时期对汉字认识和研究所达到的水准,而且直接影响后世字书的编辑,产生了一个以《仓颉篇》为原形的字书系统”[3]。继李斯等 《仓颉篇》之后赵高作 《爰历篇》、胡毋敬作 《博学篇》,西汉初期,闾里书师将这三本书进行删改合并,去其重复字,合编为 《仓颉篇》,用以教学童识字。共五十五章,三千三百字,字体为小篆。汉代司马相如作 《凡将篇》、史游作 《急就篇》、李长作 《元尚篇》、扬雄作 《训纂篇》、班固续增十三章,都受到 《仓颉篇》的影响[4]
到了汉代,开始出现研究先秦文字的专家,《汉书·郊祀志下》记述了 “张敞好古文字”并鉴定王命尸臣鼎铭文的事; 《史记·封禅书》又记述了李少君鉴定 “故铜器”为“奇幻攻势年陈于柏亲”之器,说明张敞、李少君等人对金文已经颇有研究。至于郑众、班固、许慎等学者对汉字学的学科体系的创立,则更是世人所熟知的事实。其中许慎 《说文解字》 (图1—5)的问世,对汉字的起源、发展、六书等汉字理论都有深入的研究,既是两汉文字学发展的总结,也是汉语文字学创立的标志,奠定了传统文字学的理论基础。刘熙的 《释名》从字音角度解释字义,也对后世的汉字研究产生了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在《说文解字》影响下编纂字书的时期,汉字研究主要表现在字书的编纂上。随着汉字形体由楷书取代隶书和篆书,异体俗字盛传于世,汉字的数量急剧增多,自三国至隋,所著字书将近百部,如按汉字形体编排的晋·吕忱的《字林》、南朝·梁·顾野王的 《玉篇》 ,按字音分韵编排的魏·李登的 《声类》、晋·吕静的 《韵集》 ,识字课本南朝·梁·周兴嗣的 《千字文》 。在此时期内有一项重要古文字资料出土,这就是汲冢竹书——晋武帝咸宁五年(公元279年)汲郡(今河南省汲县)战国魏襄王墓中出土的一批古文竹简,曾整理出 《竹书纪年》 《穆天子传》等古籍。


图1—5 说文解字


隋唐五代时期的汉字研究,集中在刊正文字、刊定 《说文解字》、编纂学习使用汉字的工具书等方面。南北朝时期由于国家分裂和楷书、草书、行书发展并盛行,汉字的写法日趋混乱,需要统一规范。隋唐时期国家统一,便开始了这一工作。隋·曹宪 《文字指归》、唐·颜师古 《字样》、《匡谬正俗》、颜元孙《干禄字书》、张参 《五经文字》和唐玄度 《新加九经字样》 都是刊正文字的著作。对于流传中出现了不少错误的 《说文解字》,唐代篆书书法家李阳冰作了整理,依据秦刻石修改了其中一些篆形; 五代末期的徐铉、徐锴兄弟二人则对 《说文解字》进行深入研究和校订,徐铉整理出后世流传最广的被称为 “大徐本”的 《说文解字》,徐锴著被称为小徐本的 《说文解字系传》 ,既注释 《说文解字》 ,又纠正许多李阳冰删改失当之处。本时期编有全面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字书 《字海》100卷,这是唐代以武则天名义编的,惜未流传下来; 编有解释儒家和佛教经典著作文字音义的工具书,如唐·陆德明 《经典释文》、玄应 《一切经音义》 (又称 《玄应音义》)、慧琳 《一切经音义》 (又称 《慧琳音义》); 编有解释通用汉字音义的韵书,如隋·陆法言《切韵》、唐·孙缅《唐韵》,它们实是按字音分韵编排的字书。此外,唐初有一项重要古文字资料出土,即在陕西天兴县(今称凤翔)南二十里发现石鼓十个,为秦刻石,石鼓文为秦大篆。


图1—6 广韵


两宋时期,汉字研究主要在字书和韵书的编纂、古文字研究、六书研究等方面。这一时期编纂的字书和韵书,收字多,注释也详细,编排体例也较科学实用。如宋·司马光 《类篇》 为仿照 《说文解字》 按部首编排,详细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字书;宋·陈彭年 《广韵》 (图1—6) 为按声调、韵母编排的韵书;辽·行均(和尚) 《龙龛手鉴》为部首、声调相结合编排的字书; 金·韩孝彦 《四声篇海》为部首、声母、声调相结合编排的字书; 宋·郭忠恕 《佩觽》为辨别文字形体的字书; 郭忠恕 《汗简》、夏竦 《古文四声韵》 为古文汇释的字书; 宋·洪适 《隶释》、娄机 《汉隶字源》 为考释汉隶的字书。由于大批铜器、石刻出土和朝廷提倡,这一时期古文字研究出现一个高潮,开始创立对商周时代铜器铭文和古代石刻文字的收集、著录和研究的金石学。著名的金石文字研究家及著作大批产生。在铜器铭文研究方面作出很重要贡献者,主要有北宋杨元明、欧阳修、吕大临、赵明诚和南宋薛尚功等; 在石刻文字研究方面,北宋的欧阳修、苏轼和南宋的郑樵、巩丰等也有创获。著录铜器及其铭文的专书,有吕大临《考古图》、宋徽宗勅撰的 《博古图》、赵九成 《续考古图》兼录器形和铭文,有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王俅 《啸堂集古录》、王厚之 《钟鼎款识》单录铭文,其中吕书体例美善,为后人所取法。吕大临 《考古图释文》 为最早的金文字典,以 《广韵》 四声编字,虽释字不精,却为后人编撰金文字书奠定了基础。北宋时发现战国秦王诅咒楚王于神的刻石,即所谓诅楚文,对于秦大篆研究颇有价值。另外钱币、玺印的著录和研究,也发端于宋。宋代许多人从事六书理论的研究,如郑樵著 《象类书》、《六书证篇》、《六书略》,戴侗 《六书故》,创造了汉字研究的新形式,使六书成为专门的学问。宋代学者在对形声字的研究中发现许多表音偏旁兼有表义作用,于是创立了 “右文说”,其正式创始人为王圣美,王氏有 《字解》 20卷,专从表音偏旁推寻形声字字义,惜已佚失。
元明时期汉字研究的成就不大,值得一提的唯有六书的研究、字书和古印谱的编纂。自宋·郑樵之后,对六书条例的研究形成一个高潮,尤以元明两代著述最丰,如元·杨桓 《六书统》、周伯琦 《六书证讹》、明·赵撝谦 《六书本义》、魏校《六书精蕴》 、王应电《同文备考》、杨慎《六书索隐》、吴元满《六书正义》和 《六书总要》等,旨在匡正前人误失,撇开《说文解字》的系统,完全用六书来研究和归纳汉字。明·梅膺祚 《字汇》 、张自烈《正字通》都是值得称述的字书,焦竑 《俗书刊误》为学者勘正误字也很有用。在古文字研究方面却告衰落,仅有明·顾研山 《顾氏集古印谱》、顾从德《顾氏印薮》还算有价值,为目前所见最早的古玺著录,内容也比较丰富,是古文字研究的有用资料。
清代是汉字研究的兴盛时期,随着经学的昌盛,汉字研究形成一个高潮,使以解经为目的的文字学转化成为科学的文字学。这一时期汉字研究主要成就在字书的编纂、《说文解字》研究、古文字研究三个方面。吴任臣《字汇补》、徐之靖 《正字通略记》和胡宗绪 《正字通芟误》补正了明人的 《字汇》和 《正字通》,张玉书等所撰 《康熙字典》收字四万七千余,远超以前历代字书。
继宋代二徐之后,研究 《说文解字》 者很多,清代研究成绩最佳,主要集中在校勘《说文》、研究《说文》体例、为 《说文》 作注释、对历代研究《说文》 的著作加以补充订正等方面。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桂馥 《说文解字义证》、王筠 《说文释例》、《说文句读》、朱骏声 《说文通训定声》,可说是对过去 《说文》 研究的总结,在文献语言用字和汉字形体结构研究上贡献甚大。被称为“ 《说文》 四大家”。


图1—7 考古图



图1—8 西清古鉴


乾嘉时期,由于古铜器大量出土和朝廷提倡,古文字研究形成一个新的高潮。清代著录青铜器及其铭文的专书很多: 仿照宋代《考古图》 (图1—7) 体例,以记录图形为主并附以铭文和考释者,有乾隆皇帝命梁诗正、王杰等以内府所藏古铜器编成的 《西清古鉴》(图1—8) 、《宁寿鉴古》 、《西清续鉴甲编》和 《西清续鉴乙编》,以及以私家藏器编成的钱坫 《十六长乐堂古器款识考》、曹载奎 《怀米山房吉金图》、吴云 《两罍轩彝器图释》、潘祖荫 《攀古楼彝器款识》、吴大澂 《恒轩所见所藏吉金录》、端方 《陶斋吉金录》、《陶斋吉金续录》; 摹仿宋·薛尚功《法帖》体例,以考释铭文为主,仅录铭文,不绘器形者,有阮元 《积古斋钟鼎款识法帖》、吴荣光 《筠清馆金文》、徐同柏 《从古堂款识学》 、吴式芬 《攈古录金文》、吴大澂 《愙斋集古录》 、方濬益 《缀遗斋彝器款识考释》 、刘心源 《奇觚室吉金文述》和朱善旂 《敬吾心室彝器款识》等。清代研究金文的主要学者,有乾嘉时期的钱坫、阮元,道咸时期大徐同柏,同光时期原吴大澄、孙诒让、方濬益、刘心源等人,卓有成绩、贡献最大者,当推孙诒让。
在其他古代铭刻,诸如玺印、货币、石刻、陶器文字方面,清代均有专门研究的著作问世,吴大澄 《说文古籀补》、初尚龄 《吉金所见录》、张廷济 《清仪阁古印偶存》 、陈介祺 《十钟房印举》 、桂馥 《缪篆分韵》等书反映了这些方面所获的成绩。
光绪二十五年 (1899年)殷墟甲骨文被发现。王懿荣为认识甲骨文字的第一人。王氏死后所藏甲骨归刘鹗,刘氏选拓一部分甲骨编为 《铁云藏龟》,于光绪二十七 (1901年)出版,这是首部甲骨文著录书。次年孙诒让写成 《契文举例》,开研究甲骨文的风气。孙氏研究金文的著作有《古籀拾遗》、《古籀馀论》、《名原》等,其 《名原》把金文、甲骨文、石鼓文和 《说文》 中古文、籀文等古文字结合起来互相校勘,这是用甲骨文考订金文的第一部著作。罗振玉为最早打听到甲骨文真实出土地点的学者。宣统二年 (1910年)其所作 《殷商贞卜文字考》考定甲骨文的出土地点河南省安阳小屯村为殷都故墟,甲骨文是商王朝占卜的遗物,推进了甲骨文的研究。
传统汉字学 “小学”有清一代处于巅峰,至章太炎、黄侃而归于终结。传统汉字学研究始终在许慎的 《说文解字》笼罩之下,以文字个体为分析研究的对象,偏重考古的研究方法,以及作为经学附庸、明经致用的研究目的,使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字学,一直未能建立起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章黄二人,拉开了现代汉字学的帷幕。章黄之后,近现代学者掌握了更多的文字资料 (如甲骨文字等)和先进的、科学的研究方法,在建构汉字研究的科学体系等方面取得了更大的成绩[5]。他们根据古器物上的文字,探求古人造字的原则和理据、以及汉字构形及发展的规律,分析汉字字形来考证文字的本义与引申义的关系,使汉字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传统汉字学开始转化为科学汉字学。
黄德宽先生总结从民国初到现在古文字学的发展,把它分为三个时期: 草创时期 (从1911年辛亥革命后到20世纪30年代) ,罗振玉、王国维有首创之功; 奠基时期 (从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 ,郭沫若、容庚、杨树达都对科学文字学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唐兰、于省吾奠定了科学古文字学的基础; 全面发展期 (1978年以后) ,姚孝遂、裘锡圭、高明、赵诚、李学勤等都做出了贡献。
在这三个时期中,依据学者们的著作和研究成果,基本可以把他们分为三个主要类型: 一是从字形、字音、字义三个方面来构思,综合研究文字形音义三端的,可以称为“综合派”。这一派的代表人物为章太炎、刘师培、张世禄等。二是形义派,这一派学者的研究重点在汉字的形体,把音韵从文字研究中分离出去,并努力使字义研究成为文字学理论体系的有机部分。其代表人物为钱玄同、周兆沅、杨树达等。三是形体派,完全以汉字形体结构作为研究对象,代表了汉字学研究的主流。其代表人物为唐兰、容庚、裘锡圭、蒋善国、王凤阳等。[6]

注释

[1] 周有光. 汉语即将成为世界第一语言吗[EB]. http://www.5ilog.com/club/v.aspx/4148942.htm[2007-10-14].
[2] 引自陈炜湛,唐钰明. 古文字学纲要[M].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 1: 6.
[3] [5] 黄德宽,陈秉新. 汉语文字学史[M].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 11: 14. 310.
[4] 班固. 汉书·艺文志[EB]. 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hansu/hsu_041.htm:2007-10-27.
[6] 宋均芬. 汉语文字学[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0: 32-47.

随便看

 

汉语字词典包含450851条汉语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字词的释义详细解析,是汉语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23-2024 swrt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1:4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