贰 隐喻性隐喻能产生美感,而文字本身,就具有隐喻的特性。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 中说:“每个字都有一定的意思,所有能使我们有所领悟的字都能给我们以极大的愉快。奇字不好懂,普通字的意思又太明白,所以只有隐喻字最能产生这种效果。” 所谓隐喻字,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考察。 亚里士多德 《诗学》 中所谈论的 “隐喻字是属于别的事物的字,借来作隐喻,”这种隐喻字应该属于语言修辞技巧方面的问题,即修辞手法中的暗喻。比如 “花的海洋”,“落后和贫困这两座大山”等等。与此类同的隐喻,在汉语中还有利用同音字,或利用一字多义的特点,在语言中形成一语双关的效果,以及体现汉字益智性的谜语廋词,体现共通性的歇后语等,确实能在文字的使用中产生隐喻的效果。比如,“东西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中的 “晴”字,谐音 “情”字。“织块丝帕寄心知,心知接了颠倒看,横也丝来竖也丝。”中的 “丝”字与 “思”字谐音。这种谐音双关的文字巧妙使用,增添了词义的隐喻性,使语文应用妙趣无穷。再如,我国传统的谜语廋词,像 “挟泰山以超北海” (猜人名——岳飞) ,“长嫂似母” (猜人名——管叔)等,更是依靠文字的形音义,发挥其隐喻性的功能,达到益智娱乐的目的。但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这种隐喻,已经脱离了汉字形体的话题,在这里可以姑且不论。 我们所说的文字的隐喻性,是就汉字形体本身来讨论的。汉字从形成到如今,服务于人类社会,历经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在具体应用中不断被丰富和完善,由本义到引申义,到假借义,它的内涵始终与外形相联结,浸润了太多的历史积淀,从而积累了丰富的人类文化因素,使得一个字往往就是一部隐喻的历史的动态画卷。比如: “祖”字 ,其字形源流为: 祖  甲骨文   金文 陶文 说文小篆 在这些字形源流中,甲骨文和金文的第一个字形作“且”,象男性生殖器之形,是“祖”的本字。我们可以从 “且”字构形上发现原始父系时代,男性生殖器崇拜是一种普遍的信仰,“且”的最初意义应该就是这种崇拜的神主,这一点已经被考古资料所证实。甲骨文的第二个形体和金文中的多数形体,都在 “且”旁加 “示”表示祭祀,从而 “祖”字由生殖崇拜发展为祖先崇拜,故许慎 《说文》释 “祖”为 “始庙”,即奉祀始祖之庙。由祭祀祖先的宗庙,引申指 “祖先”。祖是人之始,又引申出 “初始”、“本源”义; 由初始、本源引申出开国君主义。由先祖引申出事业或学派的创始人义; 引申出学习、效法义; 再引申出熟悉之义。可以作祭祀的名称,还可假借为姓氏。由此可见,一个汉字的意义引申,可以包罗不同时代的人文因素内涵,并且这些内涵与字的形体紧密结合为一体,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体现出不同的内容,其隐喻的意义昭然可睹。“祖宗”中的祖,一看而知是对一个家族前辈的尊称: 祖,始祖。宗,继祖者。而王维 《齐州送祖三》 : “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人。”中的 “祖帐”,在这个语境中,不会被理解为祖先,而是指古代为出行者饯行时所设的帐幕。 再如 “玉”字,词典上都释为 “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但在 “王欲玉女 (汝),是用大谏 (深深的规劝) ” ( 《诗经》 ) 中,“玉”字被引申为 “宝爱”义,这样,“玉”字的含义,就由物质文化转到精神文化方面去了。 “玉”字的字形源流为:
玉 | 粹12 乙2327 縣妃簋 古陶 先秦货 古币 包山楚简 说文小篆 |
甲骨文的字形,象三玉之连,中间的|,是贯连玉石的线。金文以后的字形皆写为“王”。从新石器时代起,“石之美”的 “玉”就为人们所重视,《说文》列举了 “玉”的五德: “润泽以温, 仁之方也; 䚡理自外, 可以知中, 义之方也; 其声舒扬, 尃以远闻,智之方也; 不桡而折,勇之方也; 锐廉而不技,絜之方也。”所以 “古之君子必佩玉”,“无故玉不去身”。不仅如此,早在西周,玉就成了政治权力的象征: 天子执玉版,诸侯执珪。群臣进见国君,在佩玉步行时得有节奏声,又用玉来祭祀神或殉葬,甚至服食玉屑以求长生不老。显而易见,玉是物质文化方面的东西,但其作用却转到了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方面,并据了重要地位。一块和氏璧,价值15座城池。那不是商品价格,而是政治文化制度上特殊的价值了。玉的用途渗透到上层社会的各个方面,它在军事斗争、外交斗争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刘邦赠送给项羽白璧,表白自己心地纯洁 (白璧无瑕),希望项羽以诚相待; 又赠送给范增玉斗 (暗寓 “肚大能容”)一双,向范增示敬。而范增 “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玦是环形而有缺口的佩玉,举玦示意表示决裂、断绝之寓意) ,用玦传递信息。玉器在这里展示了深层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博大的华夏文化背景。上述这些语境中的 “玉”字,都很好地体现了其隐喻的特点[7]。 汉字的隐喻性,还体现在合体字的构造方法上。合体字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的偏旁组合而成,通过联想而产生意义,这就使汉字具有了二元或多元性,从而增加了汉字的隐喻功能。前面所举的例子 “武”字,从戈从止,“止”有 “脚”和 “制止”等多个意义,用来会意武字,就可产生两方面的意象,一是持戈前进的意象; 一是阻止干戈、平息战争的意象。中华民族爱好和平,故许慎 《说文》释义取第二个意象: “楚莊王曰: ‘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爲武。’ ”这种隐喻的产生,主要来源于想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