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 公仲𢓝簋, 保利藏金(續)120頁,西周中期 公仲𢓝乍(作)公姊寶𣪕(簋)。
兆域圖銅版,殷周金文集成10478,戰國晚期 王命賙爲逃(兆)乏(法)。
包山楚簡·文書137,戰國 舒執, 未又(有)(斷), (解)而逃。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昭王毁室—昭王與龔之𦞠6, 戰國 卲(昭)王(蹠)逃珤, 龔(龔)之𦞠𩣓(御)王。
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西漢 刑(形)名已立,聲號已建,則無所逃迹匿正矣。
劉阿素墓誌,北魏 同火人典御監秦阿女等,痛金蘭之奄契,悲紅顔而逃年。
元瞻墓誌,北魏 豪右捨周旋而孤逃,汙吏投印珮而獨竄。
段濟墓誌,隋 于時齊主遁逃,唯公一人經營輦轂。
王榮及妻劉氏墓誌,隋 内參縱暴,南安作亂,西晉被圍,國敗主逃,被括融隅參司。
敬覺墓誌,唐 七十之黨,回也亞丘; 五百之賢,子陵逃漢。
元結墓碑陽,唐 及羯胡首亂,逃難於猗玗洞,因招集隣里二百餘家奔襄陽。 《説文》: “逃,亾也。从辵兆聲。” 戰國楚文字中 “逃”所从之 “兆”, 有寫近 “”者, 象兩足循曲徑而行, 可會逃亡之意, 或爲 “逃”字初文。 《廣雅·釋詁》: “兆, 避也。” 《説文》: “𠧞,灼龜坼也。 从卜; 兆, 象形。 , 古文兆省。 ”許慎對 “兆”字形體的分析大概是靠不住的。 “兆”異寫較多,非獨“逃”字爲然。
逃★常◎常táo形声,从辵,兆声,本义为逃走、逃离,引申为躲避、避开。 【辨析】 逃/亡/逸 这三个字都表示逃避、逃走义,区别在于:“逃”的适用范围较广,行动可以是公开的,也可以是隐蔽的;“亡”与“逃”意思相同;“逸”侧重于摆脱束缚或羁绊而逃走。 逃(táo)亡也。 逃 金文;篆táo[辶(辵,意符) + 兆(聲符)→逃(《説文》:“逃,亡也。從辵(chuò跑),兆聲。”兆:古人將卜甲或卜骨置火上烤灼,“辵”爲示動符,烤灼使裂痕产生和外延,引申爲脱離〈逃脱、逃離〉,流亡〈逃亡〉。)] 《詩經·小雅·四月》:“匪鱣(zhān)匪鮪(wěi),潛逃於淵。”(誰比鱔和鱘,逃潛深淵覓不見。) [唐] 李涉《並欄砂宿遇夜客》:“他時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 *逃táo9画 辶部 (1) 为避害而离开: ~跑|~离|~亡。 (2) 避开;躲开: ~避|~学|~税|~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