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汉字 郊禖(媒) 家庭出现之前的婚乐演奏
释义

郊禖(媒) 家庭出现之前的婚乐演奏

(甲)



(金)


李银河接受江苏电台 “七夕东方情人节”文化论坛邀请,在南京作了一个 “关于爱情”的讲座,她说“如果家庭都只是一夫一妻这个模式,反而显得过于单调。” “任何人都有和除了配偶之外的第三人发生性关系的权利。” 李银河是位著名的社会学家,她的金口玉言作为预言,也无不可。可是,当 “家” 还明明存在并仍有强化必要的当今时势,她的话无异于掀起了一股冲击现型家庭的浊浪。
郊禖,是母系社会青年男女在郊野交合祈求生育的神祇,是父系家庭出现以前的婚姻演奏。这位神灵的原型历史上有三个形象: 一个是 “抟土造人” 的三皇之一女娲; 一个是 “生吞燕卵” 的商代始母简狄; 一个是“郊踩巨人迹” 的周代创始人后稷的母亲姜嫄。由于她们都对中华民族的人口繁衍做出了贡献,尤其是简狄与姜嫄,她们所生的男儿后来都成了大气候,因此作为人世上婚姻、生育之神就非她们莫属了。
女娲是母系社会的人,应该说是毫无疑问的,而简狄与姜嫄这两位英雄母亲所处的时代,正是社会的转型时期,是由母系族落向父系家庭的过渡时期。简狄所生的契,姜嫄所生的弃与夏王朝的创始人禹都是同时代的人,并且都是舜帝的臣工。正因为是社会转型时期,姜嫄所生之子就得送给父家有熊氏收养并发生弃子现象进而形成习俗(有关“弃” 的进一步信息,请参阅本书第一集295—298页“弃充,分母与分数值的定理”一节)。生子 “感应说” 是母系社会 “知其母不知其父” 的产物,而“弃子俗”则是由母系族落向父系家庭的过渡的证明。
女娲、简狄、姜嫄是否置婚姻、为女媒,被尊为主管婚姻和生育的女神而受到后人的供奉、祭祀,这本身并不重要。而重要的是,这时人类的婚姻状态已开始向专偶婚姻制度发展。偶婚制是家庭的前驱,这是不表的明理。
郊、禖二字充满着人性的释放与传承的期待以及祈子的渴望。期待与渴望不是在静态中渡过,而是在躁动中进行。其实,这躁动是“家”在母腹中的躁动,要说清这个问题,还得首先从字形中去领悟。


甲骨文的 “交”,是“郊”之本字,它的构形有三种说法并行:一是取象说,“交”像“大”(人)交腿状,故曰交叉的 “交”; 二是符号说,“交” 上中下由两个八卦阴符号和两个阳性符号组成并为相交态势,故曰交合的“交”;三是会意说,“交” 甲骨文与“矢”、“寅”为一形,“矢”人们赋予它男性性器的蕴意,故曰“交”是性交的“交”。同时,甲骨文的 “交” 有一形是指事字,即在人的腿弯处点有两点,更容易被人理解为性交的 “交”。
金文的 “交”,按取象说、符号说、会意说,都能说得去,其含义不变。
“交”,殷墟卜辞用作征讨交锋意,“令祟交得”,是卜问征讨是否有所得。在古代 “征战交锋”,对主动方的男性来说,也具有两性交合征战、征服对方的蕴意。
“交”是两性交合的寓意。在母系社会的中后期,族内婚被禁止了,聚落的青年男女求偶得要到聚落以外的地方进行。黄昏以后的郊外,是男女自由恋的天下,他们可以在那里借夜幕的降临自由地选择性对象,除性愉悦以外,相当的目的是为了壮大本族落的人丁,生儿育女。他们这时可以凭着双方释放的信息,有缘分就交合。随心作帐,所欲为床,原始的激情在郊野奔放。天一亮就走人,并不关心对方的更多信息。至于明天黄昏以后的事,得由明天的夜幕去安排。这是古典式的 “一夜情”。
小篆的 “交”,增加形符 “邑”,是给 “交” 增加时间和空间的概念。邑是古代人们聚居的地方,如城邑、落邑、采邑等。商邑,即商朝的都城,在周代大城市称都,小城市曰邑。《周礼·地官·小司徒》: “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尔雅·释地》: “邑外谓之郊。” 可见,从原始社会的母系时期,到封建社会父系时代的初期,城郊、邑落之外壑野的这片空地,是绝对不会寂寞的。
楷书的 “郊”,是隶变的结果。
郊的本意是表述母系聚落时期和父系家庭的初期那一时期人类婚姻状况的用字,但这种婚姻状况在专偶婚的家庭出现以后就不能像以前那样继续放任。“家” 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向前跨越的标志,家庭是封建社会极具活力的细胞。新兴的地主阶级极力维护和巩固家庭的存在,便对现存的婚姻状况作了一次大的手术,对家庭秩序、家庭礼仪也作了前所未有的整肃和做出了严格地规范。
这便引出了下边要说的一个字: 禖。
禖,音梅,金文的 “禖”,实为 “某”(音谋,音梅,酸果名)。某,从“甘”,从“木”,上下结构为会意字。高树(木)以上结满酸甜(甘)的梅子,梅子的佳味极富吸引力,却下不了树枝; 人们想着品尝梅子的滋味,却又伸手不到,于是就构成了“某”(音梅)的意蕴。某是谋的初字,关中土著人至今把心想要干的事而没有明说称作 “某”。
“某” 的原本之意是,双方的有意与心照不宣。这个问题究竟如何解决?造字者想出了一个办法,增加形符 “示”,示者为神,示具有神圣、神奇、神秘、神通的寓意。因为神在古今人的世界里是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的。
小篆、楷书的 “禖”,从示从某,某亦声,为形声会意字。“禖” 的字理含意,决定了它是以神灵的身份,充当世间男女婚媾的撮合与祈子求嗣的角色。字书解释“禖”,是媒神和求子之神。邑落之外是婚媾祈子的场所,因古时人们祈子求神,祭祀禖神的祠庙设于郊外,故称“郊禖”。郊禖是祭祀媒神的地方,《诗经·大雅·生民》:“克禋克祀,以弗无子。”是说姜嫄无子的时候去郊外进行了祈子的禋祀以后才生下后稷。《礼记·月令》仲春之月: “以大牢祠于高禖。” 高禖(皋禖)即郊禖,大牢之祭是祭祀的较大规模和较高等级,祠即祠庙。
“禖” 是婚姻秩序的造字。禖的出现,使得对偶婚有了长足的发展,为家庭的诞生铺平了道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就有“里人言是古高禖,万世婚姻自此开” 的感慨。
后来,姜嫄成了禖宫的得主。姜嫄禖宫,即姜嫄祠,在今陕西关中西部地处周原的岐山县北七公里凤凰山南麓、《诗经》称作卷阿的周公庙所在地。从古到今姜嫄祠香火旺盛,祈子求嗣者趋之若鹜,特别是每年的农历三月初十是方圆极富盛名的祈子会,会期十天,盛况空前。阳春三月,桃花盛开,春草碧绿,周围百里境内善男信女,踏着春风,云集于斯。他们借朦胧的月色,手挚在姜嫄塑像之前点燃的香头,在山腰的沟壑丛林之间徘徊,这时候的他们,没有羞涩,只有物色,没有胆怯,只有急切。瞅准了目标便交合,与原始社会郊外发生的故事相似。姜嫄遗风,薪火传承。据说周公庙姜嫄祠的祈子会,拯救了许多家庭,它用市场化的运作机制,以媒介与赐送的方式,解决了许多家庭的香火连续,这姜嫄老母真可谓功莫大焉。然而,后来还有一个成全婚姻,缔造家庭的人物,这位功莫大焉的不是别人,它就是“媒”。
如果说“禖” 是姜嫄神灵的化身,那么 “媒” 就是男女双方心灵的使者。“媒” 也即媒妁,“媒” 是斟酌梅子的酸甜与人间的向往这一极佳品味才充当了媒介的角色。媒妁,是专门说合婚姻的人,《诗经·卫风·氓》:“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是女方申述她 “不是我一再拖延时间,而是你没有找到好的媒人来说合。”在古代,没有媒妁的婚合是媾合,不仅人所不齿,而且不予认可,《孟子·滕文公》下: “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周代还设掌管男女媒合的官职,这种官职称媒氏,《周礼·地官·媒氏》: “媒氏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 三国曹植还有诗句云: “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媒”才是将酸甜的梅子请下树来,使得望梅的人儿终于止住了干渴。
“媒” 从女从某,某亦声,形声会意字。媒,其所以从女,大概是因为它的职责范围与女有关和从业的人大都是女性的缘故吧。可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家庭出现以后几千年的主题,两个素昧平生的青年遵从父母大人的指令,直到入了洞房全凭媒婆的一张巧嘴。至于对方是光脸麻子,待揭了盖头才能见得分晓,真相大白的。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对 “家” 的缔造。“媒”,同样也是一种秩序。“媒”,缔造了 “家” 的同时也缔造了 “家” 的有序与稳定。
鄙人正在走笔“郊禖”的当儿,眼前闪出一则报道:《李银河为“一夜情”正名惹众怒》(《三秦都市报》2006年7月23日12版)。李银河接受江苏电台 “七夕东方情人节” 文化论坛邀请,在南京作了一个 “关于爱情”的讲座,她说 “如果家庭都只是一夫一妻这个模式,反而显得过于单调。” “任何人都有和除了配偶之外的第三人发生性关系的权利。”李银河是位著名的社会学家,她的金口玉言作为预言,也无不可。可是,当 “家” 还明明存在并仍有强化必要的当今时势,她的话无异于掀起了一股冲击现型家庭的浊浪。“惹众怒”是能够理解的。
郊禖,家庭出现之前的婚乐演奏。
随便看

 

汉语字词典包含450851条汉语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字词的释义详细解析,是汉语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23-2024 swrt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6:5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