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曾¹ zēnɡ ㄗㄥ 《广韵》作滕切,平登,精。 12画 日部8画 八部10画 统一码:66FE 大五码:B4BF 国标扩:D4F8
1 副词。乃;竟。
《诗・卫风・河广》:「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王引之《经传释词》卷八:「曾,乃也。」 唐 柳宗元《敌戒》:「智能知之,犹卒以危,矧今之人,曾不是思!」 宋 苏舜钦《滞舟》诗:「曾无鸟禽乐,虚在人曹中。」 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某太医》:「庸医杀人,罪不容死,况趋势贪利,曾不以病者爲事,潦草匆忙,以药人者乎?」 2 副词。则。表示相承。
《淮南子・修务训》:「三代与我同行,五伯与我齐智,彼独有圣智之实,我曾无闾里之闻,穷巷之知者何?」 高诱注:「曾,则也。」 3 副词。岂;难道。
《国语・吴语》:「越曾足以爲大虞乎?」 《庄子・应帝王》:「且鸟高飞以避矰弋之害,鼷鼠深穴乎神丘之下,以避熏凿之患,而曾二虫之无知!」知,一本作「如」。 宋 沈作哲《寓简》卷八:「夫二事者,吾不以爲难,而况贫贱者曾足以动吾心乎?」 4 副词。一直;从来。
晋 陶潜《五柳先生传》:「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胭脂》:「窃见其奖进士子,拳拳如恐不尽;小有冤抑,必委曲呵护之,曾不肯作威学校,以媚权要。」 5 代词。表示疑问。相当於「何」、「怎」。
《论语・八佾》:「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宋 杨万里《木樨》诗之一:「东风染得千红紫,曾有西风半点香!」 宋 范成大《菩萨蛮》词:「多愁多病後,不识曾中酒。」 元张翥《绮罗香》词:「曾信有客里关河,又怎禁夜深风雨。」 6 重。指中间隔两代的亲属。参见「曾孙」、「曾祖」。
7 谦词。犹末。参见「曾臣」。
8 举起翅膀;飞举。
《文选・贾谊〈吊屈原文〉》:「见细德之险徵兮,遥曾击而去之。」 李善注:「曾,高高上飞意也。」 9 通「增」。增长;增加。
《孟子・告子下》:「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汉 桓宽《盐铁论・诏圣》:「虽曾而累之,其亡益乎!」 明 贝琼《〈唐宋六家文衡〉序》:「将刻诸梓,使子弟读之,而曾曲阜所作四篇。」 10 通「橧」。参见「曾巢」。
11 通「憎」。厌恶;恨。
马王堆 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苏秦书赵王章》:「臣窃以事观之,秦岂忧赵而曾齐哉?」 12 姓。春秋时有曾参。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