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 ) 甲骨文合集20959,殷 卜…子風…采雨…八日戊。
 甲骨文合集11726,殷 采日。
 甲骨文合集12810,殷 大采雨王。 按: 甲骨文字“大采”、“小采”均指時段。
 甲骨文合集20397,殷 今日小采允大雨。
 遣尊,殷周金文集成5992,西周早期 易(賜) (遣)采曰 。 按: 采,指采地。
 中國錢幣大辭典·先秦編182.1,戰國 武采。
 中國錢幣大辭典·先秦編182.1,戰國 武采。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亙先7,戰國 采(採)勿(物)出於 (作)。
 睡虎地秦墓竹簡·法律答問7,戰國至秦 或盜采人桑葉。
 睡虎地秦墓竹簡·秦律十八種179,戰國至秦 采(菜)羹。
 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乙本,西漢 服文采(彩)。
 增訂漢印文字徵 采勇私印。
 白石神君碑,東漢 爾乃陟景山,登崢巆,采玄石,勒功名。
 元頊墓誌,北魏 由乃經業貴於金羸,文采重於玉屑。
 傅思諫墓誌,唐 旋属玉册披祥,金繩展采。
 契苾夫人墓誌,唐 於以采蘋,恭勤不失職。
 茹氏墓誌,唐 峨峨令德,采采風儀。 《説文》: “采,捋取也。从木从爪。” 甲骨文字形上象手,下象樹木及其葉子、果實。表示以手在樹上採摘果實和葉子。睡虎地秦簡“盜采”即用其本義。甲骨文亦有省略葉子或果實的寫法,只从“木”。這一寫法爲後世所繼承。
采採★异◎常;寀★异◎次★常◎常
采,表意,甲骨文从爪从果,有的字形果省略为木,金文、小篆1从爪从木,象手在树木上摘取果实之形。本义读cǎi,摘取,引申为开采、搜集、选取等,假借为神色;又读cài,卿大夫受封的土地,与“寀”同。採,形声,从手,采声,读cǎi,摘取。寀,形声,从宀,采声,读cài,卿大夫受封的土地。《异体字表》以“採”“寀”为异体字。 【辨析】 ❶“采”与“採”“寀”不是等义异体字。 ❷以“采”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一般读cɑi,但声调不同。cǎi:彩、睬、踩∣cài:菜。 ❸采/彩 “采”用于神色、精神,侧重于描写精神状态,如“神采、风采、兴高采烈、无精打采”等。“彩”用于跟颜色有关的事物,如“彩色、色彩、光彩、五彩缤纷、挂彩(指作战负伤流血)”等。“精彩”“丰富多彩”既指姿态,也指颜色,通常不用“采”。“文采”既指华丽的色彩,也指文艺方面的才华,一般不作“文彩”。 ❹采/摘 见538页“摘”。 【构词】 神采(神采)∣文采(文采)∣兴高采烈(興高采烈)∣无精打采(無精打采)∣采访(採訪)∣采购(採購)∣采取(採取)∣采用(採用)∣采摘(採摘)∣开采(開採)∣采邑(寀邑) 采cǎi会意字,上为爪(手),下为木,意为采摘树木的花果茎叶。作声符生成的字有: cai 上声:彩(彩色) 睬(不理睬) 踩(踩踏) 去声:菜(蔬菜) 采 (cǎi)捋取也。从爪、木。 *采1〔採〕cǎi8画 爪部 (1) 从草木上摘取: ~桑|~茶|~莲|~了一把野花。 (2) 选取;选用: ~购|~纳|~取|博~众长(cháng)。 (3) 搜集: ~集|~访|~风|~种(zhǒng)。 (4) 挖掘矿藏: ~矿|~油|~掘|开~。
*采2cǎi精神;神色: 神~|风~|兴高~烈|无精打~。 另见cài(35页)。
*采〔寀〕cài8画 爪部 古代卿大夫的封地: ~邑|~地。 另见cǎi(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