鈔钞, 金文; 篆chāo[金(意符)+少(聲符)→鈔(《説文》:“鈔,叉取也。從金,少聲。”鈔,漢代時,鈔義爲叉取,即用金屬插入一物中將其叉出。到了宋代“鈔”指“紙幣”,因其本位是“鐵錢”,故鈔從“金”。至元明兩代稱紙幣爲“寶鈔”。清代咸豐前“票、鈔”是分開的。 太平天國運動暴發後,清政府爲鎮壓而籌集軍餉,曾發行了大量的“大清寶鈔”。用以代替製錢和“户部官票”。自此产生了鈔票一詞,一直使用至今。鈔又與“抄”通,指抄襲他人文章。)] 胡適《汪長禄先生來信》:“我怕的是一般根底淺薄的青年,動輒鈔襲名人一兩句話,敢於扯起幌子,便‘肆無忌憚’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