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汉字 阜余 试揭“余” 的千古之谜
释义

阜余 试揭“余” 的千古之谜


(甲)


汉字字义的演绎是很奇妙的,人们赋予它的含意是与它的形状、作用紧紧相关的。“阜”与“余”都是远古时代人们上下洞穴的设施。但是,后来它们各自形状、含意的分野你是不可想象的:一个是王公政要晋升的阶梯,一个则成了阻碍交通的障物。
为什么商朝自第一代商王成汤以降,至最后一个商王纣辛,都无一例外地在许多殷墟卜辞中称自己为“余一人”呢?为什么屈原《离骚》中有“名余曰正兮,字余曰灵均”的自称呢?为什么民主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先生在《遗嘱》中用第一个字“余”来自称呢?为什么当今有些人也用“余”作为第一人称的自己呢?为什么又有人利用“余”的谐音,也称自己为“予”、“愚” 呢?历代的文人学士,特别是几位古文字专家对“余”还有过一段讨论,试图揭开这个谜底。但是,这些讨论由于尚无确切的理据支持,都未能达到目的。或望文生义,牵强附会;或隔靴搔痒,矢不中的;或浅尝辄止,未能达到应有的共识。
“余”是个千古之谜!
余,当初是王者的自称。其实,它很平常,平常得连普通人家、三岁孩童都可以差使。它不过是上古穴居之人遮风挡雨和被人上下踩踏的一种设施而已。它的走运,是人们看中它的作用与它的价值的结果。


阜(音父),甲骨文一款的“阜”,是上古时代穴居人们出入洞穴上下的脚窝的象形描绘。上古的穴居,一般离地面的深度浅者4米,深者达9米,出入上下需要在洞穴的两旁挖出攀登的脚窝(甲骨文、金文、小篆还保留有“”形文字,一款是它的简约)。二款是一款的简约,左右向无别。“阜”,殷卜用作地名和人名。
金文的 “阜”,是甲骨文❶形象的演绎,其标意不变。“阜” 到小篆时,由于阜的本意逐步失却,在赋予它新义时作了一次大手术,使得原来的甲、金形体一分为二: 一是去掉了一个脚窝,变作 “阝” (左耳),“阝”是个上下不便,左右不通,妨碍交通的符号,凡与“阝”组构的汉字,一般都具有升降、隔阻、上下、高低的含意。二是给 “自” 下面增加 “+” 形符号,“+” 在甲骨文时是“甲”的初字,甲在五行学说中属于阳木,“阜”从十从+, 其含意是生长、繁茂、盛大、兴旺等。 因阜扶人出入洞穴,故阜音通“扶”,此因阜又具扶助之意。
阜的本意是上古人们出入洞穴上下的脚窝,后又演绎出 “扶” 的意蕴。由本意及演绎之意,又引申以下义项:
(1)土山、丘陵,《诗经·小雅·天保》: “如山如阜,如冈如陵。”
(2)辅助之意,《书·周官》: “六卿分职,各率其属,以倡九牧,阜成兆民。”
(3)旺盛之意,《诗经·郑风·大叔于田》: “叔在薮,火烈具阜。”
(4)盛多之意,如物阜民丰。
(5)蕃盛生长之意,汉张衡《东京赋》: “草木蕃庑,鸟兽阜滋。”
(6)由于阜的 “通” 意,又孳乳出一个内连外通的“埠” 字来。因此,许慎《说文》释 “阜,大陆山无石者,象形。” 就难免落入望文生义的泥淖。
余,是一个文化含意极深与文化涵盖极大的古字。对于它的析形与赋义,文字界的讨论,曾经有过一度的热烈。对于 “余” 的厘析,众说纷纭:
有的说“上为口,下从手形。手指口为余,犹指鼻为自也。则余之本义亦应训我”。有的说,余是 “舍之省”,应释 “舍”。有的释 “徐”,有的释 “秀”,有的释“穗”,有的释 “犁”。近年来又有“男性生殖器性交后的疲软之态。” 之说等等,不一而足。
闻一多先生说“余之状上为锐角形,下有柄。从余之字多与此意相合”, 释捈、 释荼。郭沫若则释 “㻌”,即玉笏。
古文字大家胡厚宣曾对 “余一人” 的问题分别于1957年、1975年两次以题为《释 “余一人”》、《重论“余一人” 问题》作过详尽的论述,历数从商王太乙汤起,直到东周春秋时期的鲁哀公,大约一千多年的几十位王公国要自称“余一人” 的证例。先生的精神,令人钦佩,但由于对“余” 的取象、构形造义缺乏应有的考察,大作总有言犹未尽之处与“升堂矣,未入室”之感。
其实,甲骨文的 “余”,是上古年代穴洞之居,人们上下出人的脚手架,即从穴居洞口底部直通地上棚庵顶部的支撑立木。这种立木,既是洞穴上部棚庵的脊柱,又是人们上下洞穴脚蹭手扶的重要交通设施。顶部“A”形是棚梁的象形描绘,竖画中部的双叉,是脚蹭手扶的所在。二款与一款无别,所不同的是竖画的中部有利用树杈或扎绑横木的韵味。(参阅河南偃师汤泉沟新石器时代穴居复原图)
金文❶的“余”,与甲骨文❶
❷无别。二款的“余”是扎绑横木的象形。三款的 “余”,竖木之旁各增加一画,其标意有三: 一是竖木为木,是标示竖木的质的;二是 “八” 被木分开,八有分意,其标意是上下空通;三是为固定“余”左右转动而绑扎在两旁的扶木之象。正因为 “余” 是竖木,故小篆从木。楷书因之。
“余”,本来是人们上下洞穴的 “脚手”,又是独木支撑“遮风挡雨”的脊柱。就其形制实在不能与今日高楼大厦的台阶、电梯之类相比拟,但就其意义与作用,真有点 “帝王擎天柱,苍生共渡之” 的味道了,恰如当今之世“伟大舵手”、“总设计师” 的桂冠一样的荣耀。商王成汤是个抢头功的主儿,用“余” 比作自己的存在价值,并戴在自己的头上,这在当时的条件下,满以为是再也合适不过的了。“余一人” 者,即用 “余” 作自喻,天下只能有我一个人,其他任何人是绝对没有这个资格自喻为“余” 的。但是,尽管如此以为,到了东周春秋时期,“余” 已被滥用,连个被遗弃的普通妇人也可以称自己为 “余” 了。你看《诗经·邶风·谷风》中就有 “不念昔者,伊余来塈。”伊余即你我,塈在这里作性爱讲(请参阅本书第一集354—359页“即既”),她是用第一人称控诉自己的丈夫“你怎么不念旧情,你我曾经是相爱过的啊! ”
“余”,本来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供人上下洞穴的设施,它既有给予之意,也含愚笨之义,故后人有时又用“余”的谐音自称为 “予”,或称自己为 “愚”。表现了汉字的精当和中华文化的深沉。
“余”,本来是一根原木,故由 “余”所组构的汉字无不体现其原木的本意:
上下洞穴攀援的是一根由原木做成的独木梯子,上下时需要小心稳健,悠然才是,故增加 “彳” (音翅,意为左脚,在这里是动作符号),造出个徐步的 “徐”字来。
原木需要从很远或较远的地方扛运而来,故增加“彳” (甲骨文是路途的标意)、“止” (人脚的标意,彳止上下组构写作 “辵” 后简作 “辶”),造出个路途的“途” 字来。
原木作 “余”,需要剔去木身凸现的部分,故增加高低不平的标意符号“阝”(左耳),造出个剔除的“除”字来。
原木的 “余”,有弯有正,有偏有歪,故用北斗星的偏转喻 “余” 的不正,造出个偏斜的 “斜” 字来。
后来,人们由穴居转移到地上半穴居形的复居和全部地上建筑的宋居以后,像“余”这样的原木就用来扎摆编织围墙。在编排围墙之前,需要拿在手里,仔细端详,按它的粗细、弯正、长短、走向等,排出次序,因材施用,故又增加 “又”(甲骨文时是右手的标意),造出个次序的 “叙” 字来。
用“余”编排的木墙,需要用水草和成的泥土弥缝,故又增加 “水”,造出个涂抹的 “塗” (涂)字来。
按 “余” 的木质走向,可以制造一种人拉的、用以翻土耕田的犁(或为犁的雏形),故又增加 “田”,造出一个从田余声,上下结构的形声会意字“畬”(音余)。


河南偃师汤泉沟穴居复原图。这就是“余”、“舍”等汉字的创作原形。(选自王宏源《字里乾坤》第144页)


“余”,本是一根有一定直径且较长的木桩,其所以标音为余,赋义为有余、多余、剩余等,这是因为它有由洞穴底部伸出地面并高出地面作为棚庵脊柱的部分。
余有剩余之意,故增加“食”,造出一个表示食物丰裕的 “餘” 字来。
原质为木的 “余”,表皮生了苔藓,表明质地已经腐朽。故造出一个从艸从余,为苦,为毒,为害的“荼”字来。
《说文》: “余,语之舒也。从八,舍省声。”许慎说“余”是个语气词,看得出他对“余” 的阐释是苍白无力,缺乏理据支持的。
1958年,毛泽东视察大江南北,当陪同张治中在武汉轮渡上向他介绍秘书余湛江时,毛温和而又诙谐地问:“yu姓很多,有干勾于,有人禾余,有人则俞,有口人则喻,有虞姬的虞。”还用手指着江水: “还有水里的鱼。”最后又补上一句: “其鱼甚多咧!”毛泽东对于汉字形音的洗练真是驾轻就熟,游刃有余。
然而,“余” 在汉语中又是第一人称的代词,用于自称与谦称,如此说来,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的“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便有自诩之嫌。据说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发表诗词之前为了避免这一误解,韦君宜主张仍用“馀”,为此还特向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作了汇报,后来田回复说,毛泽东同意出版社的意见。于是,在1964年公布的《简化字总表》中,就“余”专门拟了一条注释: “在余和餘意义可能混淆时,仍用馀。如文言句‘馀年无多’。”其实“馀年无多”作为第一人称也可以用作“余年无多”,何苦来!把自己踢破了的球又踢给了大众,这样严肃吗?
汉字字意的演绎是很奇妙的,人们赋予它的含意是与它的形状、作用紧紧相关的。“阜” 与 “余”都是远古时代人们上下洞穴的设施。但是,后来它们各自形状、含意的分野你是不可想象的:一个是王公政要晋升的阶梯,一个则成了阻碍交通的障物。


金文中的“余”

随便看

 

汉语字词典包含450851条汉语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字词的释义详细解析,是汉语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23-2024 swrt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8:2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