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 ) 河西簡牘·敦煌馬圈灣木簡(9)7,漢 耆虜地熱多阻險。
 西狹頌,東漢 郡西狹中道,危難阻峻。
 穆彦墓誌,北魏 於時否泰蹔屯,世道紛阻。 《説文》: “阻, 險也。 从𨸏且聲。 ” 楚簡假“ 、 、 𠭯”爲“阻”: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容成氏25,戰國 決九河之 (阻)。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曹沬之陳56,戰國 民又(有) (保), 曰城, 曰固,曰 (阻)。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用曰19,戰國 □定又(有) (紀), 而亦不可𠭯(阻)。
阻★常◎常
zǔ形声,从阜,且(zǔ)声,本义为崎岖不平,难以通行,引申为险要而难以通行的地方、阻隔、阻挡等。 【辨析】 阻/沮 见206页“沮”。 阻 金文; 篆zǔ[阝(在左,阜,意符)+且(聲符)→阻(《説文》:“阻,險也。從阜且聲。”阻,險要的地方〈險阻〉;攔擋〈阻擋〉;艱難〈道阻且長〉。)] 《詩經·秦風·蒹葭》:“溯洄從之,道阻且長。”(逆流而上尋找她,道路險阻且漫長。) [春秋] 左丘明《左傳·僖公二十八年》:“險阻艱難,備嘗之矣。”(危險和困難,都經歷過了。) 阻zǔ(7画)
 【提示】阝,2画,起笔是横撇弯钩; 旧字形3画,起笔是横撇。且中间的两横,宋体与左右两边相接,楷体与左边相接,与右边相离。 *阻zǔ7画 阜部 (1) 险要的地方: 险~。 (2) 拦挡: ~截|~止|劝~|畅通无~。 |